夕阳为克孜尔尕哈石窟朝西的洞窟木门镀上一层暖色。11月12日18时30分,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的野外文物看护员热合曼·阿木提拎着钥匙逐窟检查,上坡、下坡,确认每一扇洞窟门都已稳妥落锁。这是他日复一日的守护,静默而坚定。
14公里外的库车市热斯坦街道龟兹乐舞体验中心里,讲解员穆妮热·肉孜送走了一批游客。他们刚刚通过数字化展示,“走进”了千年石窟中的飞天世界。穆妮热热情地提醒大家:不妨选择官方研学路线,亲临克孜尔尕哈石窟,一睹壁画中龟兹乐舞的灵动身姿。
一静一动,一守一创,映射出新时代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疆,坚守与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体两面,推动着文化遗产的繁荣发展。
克孜尔尕哈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公元6世纪开建,与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尕哈烽燧遥相呼应。现存66个编号洞窟错落分布于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的崖壁间,形制多样,壁画精美,是龟兹石窟艺术的瑰宝。
“我每天都要把所有洞窟走一遍,留心每一道裂缝、每一片起皮,及时上报。”热合曼·阿木提说,尤其在雨天或融雪过后,他的巡查要更频繁。
这里的洞窟形制丰富,有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及僧房窟等,窟顶结构也富于变化。残存的壁画中,佛教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各40多种,龟兹乐舞表演场景栩栩如生,汉文字和龟兹文字的题记并存,见证着多元文明在此交汇。据考古推断,这里曾是龟兹王室的宗教场所。
第30窟顶部所绘的飞天乐伎图,更是整个龟兹石窟群中保存较好的一幅。“大家请看,飞天背景中使用了当时价比黄金的蓝色颜料,极为珍稀。”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文博馆员张光民向观众讲解,“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该石窟群与龟兹王室的密切关联。”壁画上,8个飞天或各持乐器——曲颈琵琶、排箫、横笛、竖箜篌,或托花盘撒花,姿态飘逸。张光民说,排箫来自中原,曲颈琵琶、竖箜篌传自印度与波斯。这幅壁画,正是丝绸之路艺术交融的生动写照。
而在依托老城区改造工程建起的龟兹乐舞体验中心里,数字技术正为千年壁画注入新的活力。全域漫步剧场、联动影像、多点触控、数字画布等体验模式,将龟兹片区9大石窟、86个洞窟、107幅壁画“搬”到了观众面前,更有32件流散海外的壁画通过数字复原“回归”故土。
在这里,飞天跃出墙壁,在投影中奏响失传的乐章;须弥山幻化的菱形格中,动物寓言娓娓道来;绿洲农田间,古人耕种的身影如昨;龟兹贵族的华服,无声讲述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辉煌。
“在文物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公众实地参观受限,数字化展示弥补了这一遗憾。”穆妮热介绍,科技让不可移动的石窟“走”了出来,让不可及的壁画“活”了起来。
守护,让历史留存;创新,让文化延续。在文化自信自强的道路上,新疆正以这样的方式,让遗产成为全民共享、时代共传的宝贵财富。(银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