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导语:11月13日-14日,2025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暨市场管理培训在恩施宣恩举行,绿维文旅林峰博士受邀参加,进行《文旅新动能与旅游演艺》主题授课,提出了以沉浸式演艺为核心的文旅升级方案——通过“六步法则、三大场景模式、四大落地维度”的系统方法论,破解传统文旅体验浅表化难题,为文旅项目品质提升提供可落地指引。
情景剧《印鉴西域·丝路华彰》演出现场 (图片来源:阿克苏文旅之声)
当前,文旅行业已进入深度体验转型期,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情绪价值”“主客共享”成核心诉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推广,拓展沉浸式互动式场景。对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而言,以沉浸式演艺激活新动能,既是政策响应,更是品质升级的关键路径。
01
文旅新周期:沉浸式演艺的价值重构
文旅融合的核心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耦合,沉浸式演艺正是这种耦合的最佳载体。它打破传统旅游“观演分离”“体验浅表”的痛点,通过文化、科技、互动赋能实现三大价值跃迁:
从“资源展示”到“文化共情”,让文化可感可触。沉浸式演艺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场景体验,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唐代市井复刻、NPC互动、唐风演艺,让游客穿唐服、品唐食、赏唐乐,在“穿越感”中深度感知唐文化魅力。湖北拥有丰富的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通过沉浸式演艺的转化,能从“历史陈列”变为“情感共鸣”。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创”,让体验更具粘性。传统旅游中游客是“旁观者”,而沉浸式演艺赋予游客角色身份与任务动线,如《不眠之夜》的多线剧情、建业电影小镇的“剧情投票”机制,让游客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甚至影响故事走向。这种参与感显著提升了游客停留时间与复游率,正如湖北万岁山武侠城的“江湖任务系统”,核心玩家复刷次数可达80次。
从“单点引流”到“全域带动”,让产业协同发展。沉浸式演艺绝非单一的演出项目,而是串联“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枢纽。它能带动文创开发、服装租赁、特色餐饮、主题住宿等多元业态,形成“演艺+消费”的闭环。如海口周杰伦演唱会4天带动旅游收入9.76亿元,充分印证了演艺对区域文旅经济的拉动效应。
02
实践方法论:通用路径+典型场景模式
绿维文旅林峰博士认为沉浸式演艺赋能文旅项目需兼顾“通用落地路径”与“场景适配模式”,实现精准赋能,并提出“六步法则”和“三大典型场景模式”。
(一)六步法则:从文化到价值的完整闭环
沉浸式演艺赋能文旅项目可遵循“文化解码—空间重构—叙事创新—互动升级—感官激活—价值沉淀”六步法则,形成从文化挖掘到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
1. 文化解码:从抽象符号到具象载体
核心是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元素:解构本地文化提炼核心符号(如楚文化的青铜器、编钟);将符号转化为场景道具、演艺内容等具象载体;通过“五感触发点”植入场景,如洛阳洛邑古城“二十四节气灯阵+琵琶演奏”让游客快速入戏。
2. 空间重构:从物理场地到“情绪容器”
打破“第四堵墙”构建沉浸空间:采用环绕式、开放式布局让演员与游客互动;多场域联动设计串联式场景,如《我在武隆》六大演区让游客行走中推进剧情;借助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多维感官空间,如《印象•妈祖》“平行幻境舞台”增强沉浸感。
3. 叙事创新:从线性剧情到多线互动
构建多线程故事框架:1条核心主线保障体验完整,搭配3-5条支线满足个性化需求;引入任务驱动机制,通过“考古盲盒”等道具增强目标感;允许游客探索剧情碎片或改变结局,实现体验独特性。
4. 互动升级:构建多层次参与体系
设计四级互动体系:场景互动(触摸感应、气味触发等)增强在场感;角色互动(与NPC深度交流)满足社交认同;决策互动(选择故事分支)赋予主导权;创作互动(制作文创、分享体验)强化情感连接。
景区沉浸情景剧:“乌什喀特” 它乾城的《印鉴西域·梦回它乾》
5. 感官激活:全方位调动五感体验
多感官矩阵营造沉浸感:视觉用灯光、投影还原氛围(如《清明上河图》数字画卷);听觉搭配定制音乐与音效;触觉注重材质体验唤起记忆;嗅觉与味觉融入主题美食香气,让文化记忆通过五感沉淀。
6. 价值沉淀:从体验记忆到长效收益
实现体验到价值的转化:设计“情绪锚点”(如《只有河南》经典台词)引发共鸣;推动体验实体化(定制文创、数字藏品);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会员活动延长体验生命周期,形成“体验—分享—复游”闭环。
沉浸式演艺的终极目标是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并转化为长效价值。一方面要设计“情绪锚点”,如《只有河南》中“守住粮食就是守住家”的台词,引发强烈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要推动体验转化,将情绪体验变为实体记忆,如定制文创、数字藏品、专属影像;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会员专属活动,延长体验的生命周期,形成“体验—分享—复游”的良性循环。
(二)三大典型场景模式:精准匹配文旅业态
基于上述通用路径,结合不同文旅场景的功能定位与客群特征,可细化为三大典型场景适配模式,实现“场景-模式-体验”的精准匹配
1. 氛围场景演艺(适配商业综合体/历史街区)
核心特点是“场景营造+自由探索”,植入文化主题、演艺、美食等业态,无需固定剧情与角色,重点打造“文化氛围感”。 以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为代表,通过唐代市井复刻、NPC随机互动、唐风业态布局,让游客穿唐装、逛唐市、赏唐戏,全方位沉浸盛唐生活。
2. 剧情场景演艺(适配主题乐园/博物馆)
核心特点是“剧情驱动动线,互动深化沉浸”,按戏剧情节划分多幕场景,游客跟随剧情脉络游走,通过与演员互动推进体验。需设计清晰的故事线与转换节点,兼顾体验完整性与趣味性。如武汉欢乐谷《王国悖论日》,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蓝本,设置6个核心表演场景、18个剧情转换点,观众平均3分钟切换场景,通过与“疯帽子”“白皇后”等NPC互动解锁剧情
3. 游戏场景演艺(适配沉浸式体验馆/特色景区)
核心特点是“戏剧+游戏融合,结局动态可变”,设置多故事线与任务体系,游客通过选择角色、完成任务影响剧情走向,实现“千人千面”的体验。对剧情复杂度、NPC专业度要求最高,侧重“探索欲与成就感”满足。全国标杆为上海《不眠之夜》,观众佩戴面具以“旁观者”身份自选剧情线,在90多个房间探索《麦克白》改编故事,不同选择触发不同结局。
不眠之夜
03
落地要点:四大核心维度保障成效
沉浸式演艺落地需聚焦共性要点,从文化、科技、运营、服务四大维度筑牢基础,避免同质化与落地脱节,湖北案例可作为实践参考:
1. 文化适配:深挖内核,拒绝表面化
核心是提炼本地文化“情绪基因”,避免同质化。如襄阳三国文化的“忠义豪情”、恩施土家文化的“烟火温情”,据此设计差异化沉浸体验内容;避免盲目复制热门IP,湖北楚河汉街“汉风主题”正是通过本土符号植入实现长效吸引力。
2. 科技适配:服务体验,不搞炫技
遵循“技术为情绪服务”原则,要平衡技术应用与文化表达,避免“为技术而技术”,中小项目采用“微科技+强设计”(如灯光+实景道具、采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大型项目集中投入核心场景;控制成本并建立应急预案,避免设备故障破坏体验。
3. 运营保障:专业支撑,守住沉浸感
组建“NPC+剧情导演+客服”团队,NPC需接受情绪表达与临场应变培训;建立“体验反馈机制”,每周优化剧情细节,如调整NPC互动话术、优化情绪场景时长;设计“弹性流程”,主线固定、支线灵活,适配不同游客节奏;同时构建“基础门票+二消产品+IP衍生”的盈利模式。
4. 服务协同:场景融入,强化体验
推动服务人员“角色化转型”,如楚文化项目服务人员身着楚服、用贴合剧情的话术服务;将基础服务转化为情绪加分项,如为老年游客提供剧情讲解辅助器;解决停车难、动线拥挤等痛点,避免基础问题冲淡沉浸体验;解决“体验痛点”保障情绪基础,如合理设置休息区(贴合剧情的“茶肆”“驿站”)、优化动线避免拥挤,避免基础服务问题冲淡情绪体验。
04
结语:以沉浸之力激活文旅新价值
当前“宠客旅游”趋势下,游客需求已从“看景”转向“入情”。沉浸式演艺的核心,是通过通用路径筑牢基础、以场景模式精准适配、用四大要点保障落地,让文化可感、体验可参与、情绪可共鸣。
湖北拥有山水与文化双重优势,只需锚定“共性方法+本土特色”,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内核融入沉浸式体验,即可让演艺成为“知音湖北”品牌的情感载体。未来,期待湖北涌现更多差异化沉浸项目,以品质升级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注入强劲动力。
更多文章:
林峰:文旅产业是“十五五”的动能产业
林峰:透视“旅游新周期”
林峰:城市文旅崛起与数字赋能
林峰:文旅融合与旅游演艺
林峰:文旅融合新时代的旅游演艺创新
林峰:城市旅游时代夜间吸引核在崛起——观郑州《如意•龙湖》夜游和开心麻花演艺新空间有感
图片来源:网络公开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欢迎合作
绿维文旅是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EPCO综合服务商,“四甲”规划设计、建设总包、文旅运营全程服务机构。从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的理念,经过十几年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顶层设计、投融资、EPCO、招商、运营、智慧旅游、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全产业链多引擎驱动发展新格局。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营,绿维文旅形成了“运营为基础、资源全整合、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全流程操作的核心能力,将更好地为文化、旅游、大健康、体育、农业、教育、房地产等区域综合开发及项目落地建设、运营管理提供全链全程的服务。
绿维文旅期待与大家的合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