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外交部、教育部、文旅部连续发出提醒,建议公民近期别去日本了。
这个消息立刻产生了连锁反应,数据显示,飞日本的机票退单量一天内就掉了六成多。
但有意思的是,不去日本的中国人,转头就奔向了韩国,韩国一下子成了出境游第一名。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不少韩国网友却大喊:“求你们别来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旅行预警
11月7日,高市早苗在国会谈台海,公开说如果大陆动武,日本可能会介入。
这个话,踩到了中国的红线。
中国外交部马上强烈反对,指出日本这是在干涉中国。
然后,中国的反制措施就来了,而且不是单个部门出手,是外交部、教育部、文旅部接连行动。这种“组合拳”式的做法,比过去力度大很多。
日本有点慌了,他们派高级官员来中国沟通,说高市早苗的话只是表达法律立场。
他们还抗议,说中国的旅行警告“没法接受”,因为日本很安全。但显然,中方这次态度非常坚决。
有专家分析,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口头争吵,而是通过影响旅游来表明严肃立场。
旅游,成了外交的一张牌。
韩国意外“接盘”
官方的建议,效果立竿见影,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比很多人想的要重。
日本航空公司股价大跌超过3%,卖化妆品的资生堂更惨,股价一天掉了11%。还有,原来订好去东京、京都的机票,取消了将近50万张。奈良那些专门做中国人生意的旅馆,一大半房间突然空掉了。
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因为中国游客对日本太重要了。
今年前九个月,有将近750万中国内地游客去了日本。算下来,每五个到日本的外国游客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总共花了超过6万亿日元,这笔钱支撑了日本很多地方的经济。
现在游客不来了,那些卖电器的、租和服的、开民宿的,日子马上不好过了。有日本研究机构算了一笔账,中国游客要是大量减少,会让日本GDP损失0.36%。别看数字小,日本自己对本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才0.7%。这相当于一大半的增长预期直接没了。
那么,中国游客去了哪儿?答案很明显:韩国。
中国的旅游平台“去哪儿”数据显示,消息出来后,韩国瞬间成了出境游第一名。飞首尔的机票预订量和搜索量涨得最快,然后是泰国、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
举个例子,上海有家旅行社说,之前主推的北海道滑雪团,一半以上的人退团了。但同一个时间,咨询韩国江原道滑雪团的电话增加了好几倍。韩国旅游业还没准备好,就接到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网络舆论与现实行为的巨大割裂
不过,现实情况比数字更复杂。网上网下,完全是两种气氛。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支持国家,不去日本”的声音很大,很多人晒出退票截图。
但在现实中,情况不一样。
11月16日,上海浦东机场飞往日本的航班基本满员。在东京浅草寺,依然能看到很多中国游客在拍照。有游客直接对记者说:“国家只是提醒,我们觉得日本还挺安全,假期早就计划好了。”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很有意思。它说明个人的旅游计划和国家的整体立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很多人爱国,但也不想浪费自己辛苦攒下的假期和钱。
更戏剧性的反应来自韩国。
中国游客转向韩国的消息刚出,韩国媒体的报道下面,就出现了大量韩国网友的留言。这些留言不是欢迎,而是反感。
比如有人说:“别来!求你们了,我们不喜欢你们。”
还有人说:“真羡慕日本,他们(中国游客)不去了。”
为什么韩国人会这么想?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是过去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被放大,给他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二是更深层的,韩国人对中国影响力扩大有警惕心。现在看到中国游客可能大规模涌入,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和拒绝。
这给韩国官方出了个难题:是欢迎带来的经济好处,还是照顾民众的反感情绪?
日本旅游业吃了当头一棒,经济压力巨大。韩国意外获得了机会,却要面对自家民众的强烈反对。
而中国游客用他们的选择再次证明,他们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最重要的力量,他们的脚步能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冷暖。
这件事也清楚地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在周边的国家,在处理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时,必须非常小心。
因为今天的中国游客,不仅带着钱包,也带着鲜明的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