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哈尔滨的博物馆,你最先想到什么?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里镇馆之宝之一的“金代铜坐龙”, 还是东北烈士纪念馆里承载红色记忆的英雄遗物?如今再走进冰城的这些文化地标,你会发现——数字技术正让博物馆“活”起来,每一件文物都有了新的“说话方式”。
省博“黑科技”:隔着玻璃也能“触摸”千年文物
刚踏入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瓷器展的展厅,迎面的互动屏就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不用凑得太近,只需指尖轻轻滑动,清代的瓷器就360度旋转起来,瓷器釉面的光洁爽利仿佛触手可及。
“以前带孩子来,只能隔着玻璃听讲解,现在孩子自己就能动手‘玩’文物,记知识点都比以前牢。”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市民林女士笑着说。
这背后是省博打造的“数字文物库”在发力。目前馆内已有不少珍贵文物完成高精度扫描建模。黑龙江省博物馆精心打造的线上文物展,以“数字文物库”为技术底座,让馆藏瑰宝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走到每一位网友眼前。线上文物展并非简单的图片罗列,通过高清摄影、3D建模等技术,构建出“可看、可查、可玩”的线上展厅。目前上线的500多件重点文物都能通过手机屏幕放大细品;更有“文物旋转”等功能,比线下隔着玻璃看还要清晰。
红色场馆新表达:数字技术让英雄故事直抵人心
在哈尔滨的专题场馆中,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数字化转型尤为动人。作为承载龙江红色记忆的核心阵地,这里用数字技术为英雄故事注入新的传播活力,让每一段峥嵘岁月都变得可感可知。
展厅中全新升级的AI互动系统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复刻了1939年抗联独立师七星砬子兵工厂的环境,而AI小战士正蹲在虚拟的机床旁组装子弹。“以前在课本里读抗联故事总觉得很遥远,现在通过和AI小战士互动,好像真的站在了当年的兵工厂里,才懂他们有多不容易。”来参观的大学生王同学感慨道,数字技术让红色教育不再拘泥于书本,感染力更强了。
此外,“赵尚志使用过的手枪”、“抗联八军战士的望远镜”、“照相机”等八件珍贵的文物通过空中成像技术,以立体形态悬浮在展览机中央,文物上的弹痕、磨损的握柄、镜头上的划痕都清晰可辨。游客轻触文物,就能让其缓慢旋转放大缩小,方便从各个角度观察细节。“以前看这些文物只能远观,现在能如此近距离细致地观察,仿佛能感受到英雄们握过它们的温度。”参观的市民李先生说,这样的展示方式也让红色文物真正“活”了起来。
云端逛馆新体验:全景观展与服务升级两不误
除了展陈内容的创新,数字技术还让探馆体验更省心。现在想逛博物馆,只需在对应的公众号上线上预约,就能完成博物馆的预约参观登记。针对老年人,不少博物馆还推出了“语音导览一键拨打”服务,不用操作复杂的APP,打个电话就能听到专业讲解,语音语速还能调节。
黑龙江省博物馆的“360度全景观展”能让网友“走进”实体展厅,滑动屏幕就像亲身漫步在“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中,连展柜的灯光效果、展厅的空间布局都还原得丝毫不差;而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云祭扫”线上平台更是温暖人心,通过全景观展技术呈现文物陈列,网友可在线上献花、留言。
数字为笔,让龙江记忆可触可传
从省博里3D旋转的瓷器,到东北烈士纪念馆中与AI小战士的隔空互动;从空中成像下赵尚志的手枪,到360度全景观展里的“云端祭扫”——数字技术正以温柔而有力的方式,打破博物馆的物理围墙。当黑土文明的千年底蕴遇上高清建模的细腻,当抗联英雄的红色初心碰撞上沉浸式体验的温度,黑龙江的博物馆早已不是静态的“文物仓库”,而是鲜活的“文化会客厅”。那些承载着这片热土记忆的文物与故事,正借着数字的力量,向我们娓娓道来过去的峥嵘、当下的传承与未来的希望。(记者 王林曦 实习记者 李思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