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同家庄镇西部山区有个小村庄,村旁有一株千年古槐树,朋友推荐了好几次,终于没忍住好奇,在周末天气晴朗时驱车一观。沿途问了三次路,终于来到这个小山村。
这棵大槐树还是非常醒目,一到村口远远就看见了。走近一看,果然是千年古树,公示牌显示是陕西省古树名木,树龄千年,可惜只有地名只标注到同家庄镇,村子的名字没有,冬天村中巷道没有人,也不好意思进门去问,反正已经找到,不必知道太清楚。
这棵树在当地应该很所重视,专门修有青石砌就的台阶,还有一孔可能是供祭祀的窑洞,门上锁没能进去,但从周围的情况分析应该是这古树的祭祀场所,树身上缠绕着大量民间用于祭祀的红被面,说明它还是很受百姓尊敬。各种材质的红色被面在民间一直是还愿的供品,所以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
如果第一眼看这棵古树,你会发现它是由几株不同的古树结合而来,但是你又找不到它们结合的痕迹,几人对于其主枝杆是哪一株发生分歧,最后又来到标志牌来研究,最后从豆科中找出灵感,可能是树枝触地后生出树根,它原本就是一棵树呢?类似于南方的榕树,没想到这种瞎猜最终被村民证实还有一点道理。
按照庄子的理论,村口这些千年古树之所以能长寿,关键的原因是无用,它们没有挺拔的身躯,不能被村民们做成农具或者家具之类,所以最终逃过了村民的砍伐,得以保留下来,成为景观,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这株古槐可能就是这种理论的一个证明。
一株古槐,一个说明牌,几个老头研究了半天,感觉还有点不甘心。驱车一个多小时,看了几分钟古树,凭猜测争论了一阵子,就这么回去,真的有点浪费汽油了,于是决定既来之,则安之,继续向山里走走,如果还有古树,一起看了,如果没有,权当锻炼身体,提前将晚饭后的散步任务完成了。
向里走沿着一条小河向上走,能听到清晰的水流声,那头声音是一条如水渠一样的小河,涓涓细流哼着小曲欢快地向山外冲去,给寂静的山谷增添了丝丝生机,农田被收拾的整整齐齐,玉米杆被堆在地中间,田中没有播种小麦,很显然在倒茬,远远望去有三两户人家,隐隐还能听到一两狗叫声,证明里边还有居民。
路边的杮子树叶子落完了,只剩下一树如灯笼一样的火红的杮子,在遍地枯叶的山谷中显得很另类。不知道是村民太忙,没有顾得上采摘杮子,还是他们不愿意采摘,以前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今年杮子的行情比较好,收购价格比较好,山外的杮子基本都采摘完了,山里还有许多杮子,要么是品种不对,要么是山路不便,影响了出售。如果有人操作一凡,这个山谷还是可以吸引一些游客。我们已经决定有机会再来转转。
在山谷道路尽头,果然又发现了一棵槐树,长在一户人家的门前。再向里就是羊肠小路了,这棵槐树在离地两米左右自然地分出五枝,我马上联想到五子登科,这类题材其实很常见,我看门口晒玉米的大姐请教,大姐是个很家在的人,告诉我,这树以前有六枝,她们家盖房时锯掉一枝,所以剩下五枝,于我猜想的五子登科南猿北辙,但大姐又告诉我,这树叫槐抱松,并指引我看向分杈处,果然一棵松树已经升到一米高了。
槐树寄生柏树松树的情况并不罕见,这无非是鸟或者风的功劳,如果有人作点文章,就又是一株景观树了,这株树和山谷中那棵神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得太正常,太帅,而且显然是可用之材,这也是最近这么多年木材的使用量越来越小,估计早已经被人伐掉做家具农具了。生产队时期,这可是做马车架子车的绝好材料。这棵槐树据说有三百年树龄,假以时日,会不会又被村民们神化呢?
一条小山沟,一条小溪,大面积的农田,种粮种菜皆宜,三两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再养点鸡呀猪呀,这不是古代隐士生活的绝佳场所吗?这不是当代富豪们口中的院子吗?
我想那一天,我真的实现了财富自由,或者真的悟道了,就找一个这们的院子悠闲生活,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惜生在红尘,沾染了太多因果,这样的梦想也只能想想而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