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暴涨,景区长满小学生。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景区、酒店业
01
前段时间,家在成都的闺蜜谭小姐一直在和我抱怨一件事:
这秋假来了,孩子到底怎么办呢?
她一边吐槽,一边在语音里狠狠骂了几句,说政策制订得太不接地气,孩子放了假,家长却没假,公司项目推进受影响,学校还要补假安排,全乱套了。
我听完也觉得她不容易,安慰了几句,还顺嘴劝她要不就在成都附近找个地方遛遛孩子,换个环境轻松一下。
结果没过两天,她朋友圈跳出一张图,背景赫然是上海迪士尼,夜幕下的奇幻城堡正放着烟火,孩子戴着米奇耳朵,身后还有密密麻麻的人正往疯狂动物城方向涌。
上海迪士尼/旅界实拍
我当时感觉很好笑,立刻发语音问她不是在骂秋假吗,怎么人已经飞到魔都了。
她说,打不过就加入呗,成都秋假太卷了,临时起意订了票,飞迪士尼放松一下。
孩子开心,她也暂时不想再骂政策了。
后来几天,“全国多地景区长满小学生”等新闻接连刷屏。
成都飞三亚的机票在秋假首日飙到6000元,机票涨幅堪比国庆。
航旅大数据平台也发布了监测,11月中旬的某些热门航线出现集中售罄,机票均价同步抬升,成都去海口、西双版纳、北京的航班,一张票跳出平日几倍的价格。
秋假像是在年底旅游淡季按下一个突然的加速键,所有还没反应过来的旅客,只能在涨价面前无奈点击支付。
与此同时,各地景区也在一条接一条发布限流公告。
最先冲上热搜的是九寨沟,它在秋假日历一开放,连续几天门票全部预约满额,现场的游客量推到日接待上限。
紧接着是浙江的神仙居,连续发布满员提醒,甚至提前一小时开园仍然挡不住游客汹涌。
官方说一天能有两万人往里涌,一半以上是带着孩子来凑秋假的家庭。
广东这边的声浪也不小。
佛山迎来首个秋假,广州南站清晨就挤满了抱娃拉箱的家长,长隆几家酒店在秋假前夜集体售罄,熊猫酒店甚至被不少宝妈吐槽说根本抢不到。
成都西岭雪山、安徽天堂寨、江西三清山等地同样在秋假期间接连触发限流,官方一遍遍提醒没有预约的游客不要前往。
秋假刚落地,机票涨价,景区饱和,酒店爆满,家长怨声载道又甘愿奔赴,整个国内旅游行业像被一只轻轻拨动的手推醒,呈现出一种久违的热气。
02
周末,我又和谭小姐聊了一次,那时候她已经从上海回来,人还没收心,正在逼着孩子写作业。
我问她,这几天玩得这么疯,后面补课、加班怎么扛得住?
她说,扛不了也得扛,秋假太短,刚开始犹豫一下,就被别人家的朋友圈卷出去了,再晚一点,酒店没了,门票抢不着,机票直接上天,到时候想卷都卷不动。
事实上,谭小姐原本也算理性派,平时亲子游多是周边遛娃型,但这次秋假,她说自己整个人都被带节奏了。
她原以为秋假各地不统一,避开出游高峰正合适,但真正等到上海迪士尼一看,发现全国各地带娃的家长都有,甚至就连部分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调整,秋假一下从地方尝试变成了集体现象。
谭小姐叹了口气,称自己想象中的错峰出行彻底失败了。
另一条理由,听起来没那么好承认,但几乎每个家长都懂,那就是面子压力。
她说,她家小孩放假前一天晚上还在家写作业,结果从小区到同事群,全世界都在带娃出游。
朋友圈从早到晚晒的都是亲子照、雪山、海岛、主题乐园,孩子坐在沙发上一边写题一边翻脸。
谭小姐只能开始查票查房,发现成都近郊全约满,只能往外飞。
她总结说,秋假的核心矛盾在于就算自己不想出门,也不想让娃返校上学时成为井底之蛙。
后来我又听其他几位朋友说起类似的想法,她们认为学生少了三天学习,学霸不会变成学渣,学渣也不会成为学霸,但是可以让大家在繁忙的学业中松一口气
由此,秋假,成了中国亲子家庭之间的一次大型默契测试,所有家长都在用行动证明该卷的时候,从来不会手软。
谭小姐还提到一个她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这次到了上海迪士尼,她才突然发现,秋天出行是真的舒服,以前暑假带娃出去玩,不是晒脱皮就是闷出火气,孩子一热就开始闹,老公也烦,全家从早吵到晚,景点还没逛完就想赶紧回酒店。
这次秋假完全不同。
谭小姐感慨白天温度刚刚好,穿着长袖刚刚好,走路不会冒汗,排队也能等得住,孩子心情稳定,连大人都情绪平和,几天下来居然一次争吵都没有。
话音刚落,她家孩子喊了一句作文写完了,妈妈,我可以继续看迪士尼照片吗?
气氛一瞬间又轻松起来。
03
秋假结束那几天,我陆续给几个在线旅游平台、酒店业的朋友打了电话。
他们的第一反应出奇一致:懵了。
大家都看到各地公布秋假时间,但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地方试点,顶多带来一点小波动。
真正到了放假的那几天,后台数据突然飙起来,客服电话被打爆,库存一天清掉一周的量,谁都没想到十一之后,十一月还要再来一次小高峰。
有做OTA运营的朋友跟我直言,本来十一之后是调休期,团队按惯例在做元旦和寒假的产品排期,秋假热度突然冲上来,首页推荐还没改,活动页面也没设计,只能把国庆用过的亲子模板翻出来再跑一遍。
景区那边也是类似的状态。
好几家秋假期间宣布限流的景区朋友和我披露,边限流边加班,门票预约满额,官方对外发通知,内部则要马上调配人手,增加安保、保洁、讲解,还得配合学校和团队的集中进出。
十一刚拉了一轮战线,十一月又补开第二轮,很多国内景区是靠一口气撑完的。
一些酒店销售亦表示往年十一之后,他们主动降价清库存,抓一抓散客和商旅,没想到今年秋假一来,亲子单、研学单集中砸过来,临时拿出几间家庭房就被秒光。
行业在后场忙乱,前场的家长却越出越顺手,观光的比重在下降,陪伴的比重在上升。
短程研学、城市近郊营地、带儿童乐园和温泉的度假型酒店,今年被秋假推到了舞台中央。
秋假让行业看到了机会,也把政策层面的一个问题暴露得很清楚。
这一次,很多地方把秋假集中安排在11月12到14日,结果就是全国多个省市叠在同一周制造出一个小黄金周,机票价格一起上去,热门景区一起爆满,酒店一起售罄。
对旅游从业者而言当然开心,对家长和孩子来说,体验未必是最优解。
如果秋假的意义,只是再造一个缩短版的寒暑假,那它带来的拥堵感会越来越重。
真正有想象力的做法应该是错峰释放,让各地在放假时间上不再一味抄作业,十月中旬、十一月上旬、十一月下旬都是秋天出游的好时节。
对于家长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避开人从众,出行自然就松弛了,而今年秋假这一波出游小高峰,其实很多人仅仅是临时起意。
对于行业来说,也意味着国内旅游消费淡季的中后段会逐渐被填满,有机会根据自身承载力,挑选适合自己的秋假窗口,再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和活动。
毕竟秋假的流量不会永远暴涨,但它已经在逼着这个行业,重新思考淡季的意义。
今日话题:你认为今年的秋假安排是否合理 ?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
———— END ————
欢迎来撩旅界主编:haoxi524(加群:公司职务+姓名,不备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过申请!感谢配合!)
广交天下英雄,共议文旅天下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