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老街“出圈”记
安阳融媒记者 高倩
近日,安阳市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再获“国字号”认可,成功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这是继仓巷街2024年入选首批清单后,安阳再次获得此项国家级荣誉,为其他地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华灯初上,安阳老街沉浸在柔和夜色中,以浓郁的“烟火气”与雅致的“文艺范儿”彰显古城古韵,吸引八方游客慕名打卡,为夜经济注入强劲活力。作为我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仓巷街节假日客流高峰期单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西大街自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两条老街火爆“出圈”背后,是我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的深耕细作与创新实践。
修旧如旧 守好历史“根脉”
漫步西大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一砖一石、一檐一瓦间,砖雕的精巧、栏杆的古朴,无不彰显着安阳古城建筑的独特魅力,仿佛走进一座开放式的建筑博物馆。在街区保护提升项目中,我市住建部门始终坚守真实性、完整性、最小干预原则,秉持“修旧如旧”“老物尽用”理念,建立数字档案,完整延续古城历史文化风貌,让游客在游览中聆听光阴故事、感受历史变迁。


西大街资料图
“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课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古城办负责人张洋毓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指引下,我市谋划实施安阳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不仅让西大街焕发新生,更与周边街巷互联互通,形成连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动格局。
民生为本 留住人间“烟火”
如果说历史建筑是老街的“筋骨”,而原住居民传承的民风、民俗与生活方式,才是古城文化的“灵魂”。西大街原住居民留住率超过90%。孩童清亮动听的读书声、老人街边晒太阳话家常的惬意、老字号餐饮与日用百货门店的烟火气息,共同构成了老街鲜活的生活图景。这种民生改善与历史传承的相得益彰,正是老街的魅力所在。

西大街资料图
在保护复兴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组织居民与设计师、老工匠多轮沟通,既确保建筑修缮符合保护要求,也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与建筑设计科科长杨朝中介绍,雨污合流、管道老化等是古城老街的通病。这次各部门通力协作,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还利用碎片化用地增设开放式活动区域、适老休憩空间和消防设施,并激发居民参与的热情,推动街区自发性更新,在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老城居民的生活品质。
文商融合 激活发展“引擎”
独特的历史文化是老街的核心竞争力。安阳老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汇聚了大批老字号商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如今,这里已从传统街巷转型为文化艺术新地标,茶馆、民宿、汉服馆、AR体验、非遗文创等特色业态层出不穷,孩子们来这里打卡集章,年轻人来这里分享故事,中老年人到这里追忆旧时光……老街区以文化为魂,融入诸多新元素,焕发全新活力。



仓巷街资料图
在仓巷街,500余米的街道吸引20多家文化单位入驻,形成集文化推广、深度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文商旅融合业态,打通吃、住、游、购、娱全产业链条。西大街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文化企业、特色品牌入驻,创造500余个就业岗位,既增强了商业活力,又为街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了文化复兴与经济振兴的同频共振。
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随着城市更新工作进入新阶段,安阳古城老街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生动故事。“仓巷街、西大街的改造项目充分展示了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城市语境中的重生路径。这项‘国字号’荣誉是对我市城市更新工作的认可,更是我市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文化发展强市’的战略支点。”张洋毓说,下一步,他们将会继续深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助推古城多元化特色发展,奋力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提升的和谐共生。
(来源:安阳融媒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