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天义:“陕西三峡”一一东庄水库参访记
七绝·赞东庄水库
泾峡横空筑玉虹,
高峡初映碧天容。
截沙御涝安三辅,
润泽秦东万垄丰。
乙巳年秋,渭北的风里先飘来两重喜:一是乾县苹果园的红果缀满枝桠,晨露沾着甜香;二是乡邻奔走相告——“东庄水库试水了,基本竣工啦!”恰在此时,老友递来邀约,说要同赴泾河峡谷,看那座被称作“陕西三峡”的大坝。从乾县城出发时,秋阳正好,车窗外的玉米地泛着金浪,我忽然想起曾见的老照片:五六十年代的勘察队员在泾河边搭着平房,土路上的自行车轮印浅淡——七十年筑梦,今日终得见,这趟行程,便成了赴一场与水、与时光的约定。
一、启程·乾州向泾,寻“三峡”坐标
从乾县城沿县乡公路向东,半小时便过了注泔镇,塬地渐渐收窄,远处的山峦隐约露出峡谷轮廓。“快到了,就在礼泉东庄乡和淳化车坞镇交界的泾河峡谷里。”老友指着导航说。这位置藏着深意:它是泾河下游的末端,距泾惠渠渠首仅30公里,像一颗纽扣,扣住了关中腹地与渭北旱腰带——乾县、礼泉这些常年缺水的农业县,都盼着这坝水来解燃眉。
车顺着“大禹路”蜿蜒下行,路牌上的“大禹”二字忽然牵住目光:上古时大禹疏泾河治水,如今当代人在此筑坝驯水,千百年的治水故事,竟在这一条山路上续了脉络。转过最后一道弯,峡谷豁然展开,230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骤然撞入视野——像一条灰白色的巨龙横亘两岸,70层楼的高度压得峡谷显了窄,坝顶的风里,还带着未散的水泥淡香,却已没了往日24小时浇筑的喧嚣。
二、探营·蓄水初成,见坝卧高峡
“11月4号正式下闸的,现在算‘半完工’了。”坝下值守的工作人员笑着迎上来,指给我们看蓄水的景象:导流洞的封堵闸门早已落下,奔流的泾河被稳稳截住,库区上游已漫起粼粼波光,虽未到789米的正常蓄水位,却已能想见日后“高峡平湖”的壮阔——97公里长的水面会漫过乾坤湾,把“关中第一峡”的险峻,酿成碧波荡漾的温柔。
坝南的橘黄色上承式拱桥最是惹眼,湛蓝天空下像道长虹卧在青山间,运输车辆在桥上慢悠悠走,与坝体的厚重形成奇妙对比。“这桥是未来的两岸通道,等明年全竣工,坐船从库区过来,第一眼就见它。”老友说着,拉我凑近坝体的操作台——玻璃房里,三位女性操作员正盯着屏幕按动键盘,指尖起落间,闲置的缆机支架微微晃,“以前浇筑时,这三组索道24小时运混凝土,10天就能完成一仓,误差得控制在毫米内,不然撑不起这‘世界首座防洪减淤特高拱坝’的名头。”
我忽然注意到坝体西侧的山腰,采石场的痕迹已淡了,裸露的山体正被新栽的树苗覆盖。“治水不能跟自然较劲。”工作人员说,当初为了避开植被,机器切割石材时特意绕了树,碎石还能重新拌成混凝土;就连上游彬州的公刘墓——那座藏着华夏农耕文明根脉的陵冢,也因为调整坝高、加固护坡,稳稳避开了库区水面。原来这“硬核”大坝的骨子里,藏着这么多温柔的考量。
三、溯源·七十筑梦,从蓝图到碧波
“你们看这个。”老友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黑白影像里,勘察队员蹲在泾河边量水位,身后的平房漏着风,自行车斜靠在土坡上。“这工程是‘六起六落’熬出来的——1950年第一次提构想,后来因为溶洞渗漏、泥沙淤积,五次搁置,直到2018年才正式开工。”
他指着坝体上的刻度线,像数着时光的年轮:“以前泾河夏秋季发洪水,泥沙全冲进渭河,下游咸阳、渭南的村子常被淹;乾县的苹果园遇旱年,果农得拉着水罐满山跑。现在好了,这坝能拦水,更能拦沙——运行50年能减入黄泥沙25亿吨、入渭泥沙30.51亿吨,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至20年,西安、咸阳3市9县区的150万人、80万亩耕地,都能睡安稳觉了。”
风里忽然飘来远处果园的甜香,混着坝下青草的气息。我想起刚才在观览平台看到的标语:“筑一座坝,活一方水,富一方人”——七十年前的纸上蓝图,如今成了能摸得着的大坝、看得见的碧波,这哪里是工程,分明是一代代人捧着的“治水梦”。
四、赋能·水润旱塬,解三秦灌溉之困
“对咱乾县人来说,这水库就是‘救命水’。”同行的乾县果农老王蹲在坝边,摸了摸刚浇筑好的坝体,语气里满是期待。他种了20亩苹果,以前遇旱年,得凌晨三点起床拉水浇树,“去年春天旱得厉害,一棵树浇一次水要两块钱,20亩地就是小两万。”
东庄水库最实在的效益,恰是解了这“旱渴”。根据规划,水库年均供水量达4.35亿立方米,其中2.74亿立方米要直供泾惠渠灌区——这可是乾县、礼泉、泾阳这些农业大县的“命脉”。咸阳市水利局早早就做了规划,不仅争取水库水向旱腰带补水,还改造了冶峪河灌区的渠道,现在已有7.85万亩地能用上“省心水”,年节水326万立方米。“以后咱的苹果,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老王说着,眼里亮闪闪的。
不只是农业,水库的11万千瓦电站,年均能发2.85亿度电,够乾县大半个县城的居民用一年,还能减少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就连泾河下游的生态,也会跟着变好——全年流量能维持在生态基流之上,再也不会出现“旱时断流、涝时溃堤”的光景。
五、展望·功在千秋,泽被万里
日头偏西时,我们站在坝顶西望,乾县方向的塬地在秋阳下铺成金毯,远处的九嵕山藏在薄雾里。工作人员说,等明年全面竣工,这里会有新模样:库区水面会连成“百里龙湖”,和礼泉湖、昭陵串成线,游客能坐船看峡谷风光;渭北的小气候会变湿润,山里的树苗会长得更快;就连坝下的步道,也会改成生态观光路,让城里人来感受“高峡平湖”的壮阔。
返程时,车过乾县北塬,玉米地的金浪里跃着夕阳。我忽然明白,乡邻口中的“试水”,不是简单的蓄水,而是陕西水利的一个里程碑——从1932年泾惠渠通水,到今天东庄水库落成,渭北人逐水而兴的梦想,在七十年的接力里,终于开出了花。
这座“陕西三峡”,从来不是长江三峡的复刻。它是用混凝土筑就的大坝,更是用时光熬成的希望——它会护着三秦的耕地不被洪水淹,会牵着旱塬的庄稼喝饱水,会陪着渭北的百姓,把日子过得像库区的碧波一样,稳稳当当,亮亮堂堂。
诗词赞曰:满江红·陕西三峡·东庄水库
泾水汤汤,曾岁岁、洪涛翻涌。
凭谁挽、千年浊浪,峙然高拱。
七秩筹谋终破壁,千机昼夜忙浇筑。
看坝立、如锁扼咽喉,惊秦陇。
拦淤浊,清渭涌;滋旱塬,良田种。
更发电、点亮万家灯火,暖透关中。
护得三秦安且阜,长留碧波连云陇。
称“三峡”、功在百年基,千秋颂。
乙巳年九月下旬 作于咸阳新万达小区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