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齐
车子驶入马道子村时,最先迎接我们的,并非预想中的田园农舍,而是一片蓊郁苍翠、沉默而丰饶的桂圆林。时序已是初冬,但在川南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晚熟的桂圆依旧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一串串,一簇簇,宛如大地母亲凝结的、饱满的生命之珠,在薄暮微光里泛着温润厚重的黄褐色光泽。我们这一行人,便在这片古老果木的深情荫蔽与慷慨馈赠之下,开启了一场关于生态、文明与未来的行走与思考。
于我而言,这次行走,不仅是一次身心的踏访,更是一场精神的寻根与时代的叩问。我们叩问的是自然的本真,也是人类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与脚下这片土地、与身边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江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
我们的队伍,堪称一支小规模的“文艺轻骑兵考察团”。成员中有白发矍铄、经验丰富的老领导,眉宇间凝聚着对地方发展的深切关怀;有上一届温婉沉静、洞察入微的作协主席,目光中饱含着对乡土文化的挚爱与理解;有激情内蕴、敏于感受的诗人,仿佛时刻准备为一片云、一阵风、一方水土献上诗篇;有双手蕴藏笔墨山河、静默中自有乾坤的书法家。而我,一个惯于在文本丛林间剖析肌理的评论者,此刻却深感任何理论与框架,在面对这片生生不息的自然伟力时,都显得格外苍白。真正的智慧,深植于大地。
我们参观了设施完善、窗明几净的马道子村活动阵地,墙上的图表与数字,清晰勾勒出乡村治理与发展的脉络与成效;我们漫步于布局合理、白墙黛瓦的中心村,整洁的环境、盎然的绿意,生动诠释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同行的老领导不时颔首表示赞许,诗人陷入对变迁的沉思,书法家则以艺术的眼光品味着乡村建筑的线条与空间。听着村委杨书记热情洋溢、充满自豪地介绍,我能感受到基层工作者为这片土地倾注的心血。这一切井然有序,符合现代乡村发展的规划蓝图,体现着“社会生态”的和谐构建。然而,我内心深处探寻的,是在这人工精心雕琢的秩序之下,那份源自自然本源、更为野性、更具原始生命张力的搏动。
随后探访的玫瑰园研学营地,虽因时令未见繁花,但从那倔强挺立的枝叶间,足以想见春夏时节此地的绚烂。这里被设计成一个面向孩子们的“自然课堂”,承载着启蒙童趣、连接土地的期望。这无疑是美好的尝试。然而,我隐约感到,这是一种被精心“规训”与“展示”的自然,其边界、功能都被明确界定。它像一本编排精美的教科书,而我所向往的,是那片没有目录、充满未知与惊喜的“野地”,是那种不被定义的、自由蓬勃的生命力。
我的心绪,在步入那片更为古老的桂圆林时,才真正沉潜下来。阳光透过墨绿色羽状复叶的缝隙,被筛成一片片流动的金斑,洒在松软温厚的土地上。数棵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树,虬枝盘错,气根垂落,静默中透出无可辩驳的威严。空气中弥漫着落叶与泥土混合的、略带清甜的醇厚气息,那是生命轮回最本真、最深邃的味道。我们口中谈论的“生态”“和美”等词汇,在这片见证了数百年风雨变迁的古老生命体面前,显得如此轻飘。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永恒的主人,我们,不过是怀着敬畏之心的短暂访客。那一刻,我深刻体悟到一种源自生命本源的“谦卑”——不是姿态,而是对一种远超越人类自身存在的宏大秩序的体认与敬畏。
此行的又一个焦点,是那座名为“树蛙部落”的生态体验点。几座设计精巧的木屋,如巨大巢穴,又如天成之作,悄然架设于林木之间,体现出一种力求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的现代理念。这无疑是当代人追寻诗意栖居、试图重返自然的一种积极探索与实践。
当我们登上马道子村的制高点远眺,长江在不远处宛如一条沉稳厚重、土黄色的文明绶带,承载着历史与希望,浩荡东流。脚下林海听风,带来了远方水汽的润泽与近处果木的芬芳。就在这片天地宁谧之中,同行的诗人,用一种极轻的、仿佛怕惊扰了历史的语调,提起了他多年前在此附近的一次偶遇——一只安然栖居于江边石缝、通体碧绿如江心卵石的中华树蛙。那只小生灵的出现,曾在生态尚不如现今的时期,给予他莫大的慰藉与灵感。
“不知今夜,”他望着渐浓的暮色,喃喃低语,“能否再闻其声?”
这声轻问,如石入静水,在我心中漾开层层涟漪。我们用心建造了精美的“树蛙部落”,期盼与自然为邻;我们用智慧与材料,构筑着关于“生态文明”的梦想。但真正的和谐,或许更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听懂了那些细微,甚至已然“缺席”的自然之声。
在随后举行的“领头羊圆桌会议”上,大家围绕乡村振兴、文化赋能、生态旅游、长江文化传承等议题畅所欲言,思想碰撞,言辞恳切,目光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未来的热切期望。我静静聆听,心中却始终萦绕着那只象征性的树蛙。我们这些文化工作者,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所倡导的理念,在具体而微的乡村建设与发展实践面前,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是点缀其表的符号,还是能够真正融入肌理、激发内生活力的力量?我们追求的,应是后者。
这让我想起中华文明古老的智慧结晶——“天人合一”。它并非一个外在的理论标签,而是一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四时流转、万物生息的生存哲学与生命体验。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深情互动与精神共鸣,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对生命细微律动的敏锐感知与由衷喜悦。那是一种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的“大美”与“大和”。今天,我们大张旗鼓地倡导、定义、构建生态文明,这本身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或许隐含着对曾经失落的某种和谐状态的急切追寻与修复。
下午自由活动,我趁川超泸州赛区泸州获胜好心情,再次独自踏入那片古老的桂圆林,复盘一天的所见所感。夕阳西下,余晖为万物镀上一层柔和而苍茫的金色。独立林中,万籁俱寂又似蕴藏万言。风过林梢,声如远潮。我凝神倾听,除了风声、零星鸟鸣与自身心跳,终究未能捕捉到那期盼中的、清越的蛙鸣。
那只存在于诗人记忆与我的遐想中的树蛙,已然升华为一个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天人和美”之境,那是我们孜孜以求、或许需要世代努力才能无限接近的彼岸。我们所有的探索、所有的实践、所有的文字与思考,都只是在这条漫长的追寻之路上,留下的一个个探索的足迹。
晚宴后驱车返程,车内较来时安静了许多。我望向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村舍与静默的桂圆林,心中并无惆怅,反而有一种澄明的平静。生态文明的深意,或许并不全然在于我们描绘了多少青山绿水,阐释了多少理论概念。它更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一种深沉的洞察力——能够在这片繁荣发展的景象之下,敏锐地倾听那些已然微弱或“缺席”的自然之声,比如,那未曾响起的蛙鸣。并由此,深刻反思我们自身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地位、责任与局限,从而激发那永不熄灭的、对真正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的向往与创造。
那只未曾谋面的树蛙,它静静地驻守在我此行的终点,也恒久地蹲踞于我所有关于生态与文明思考的起点。它用其意味深长的沉默,为这篇考察行记,也为我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一处最需用心聆听、用行动去填补的空白,更标示出一条需要我们持续前行、不懈探索的道路。
作者简介:肖大齐,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促进会、生态文明促进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四川省科学技术技能人才。长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研究与区域文旅商产业研究实践,在文学艺术评论、生态价值转化、产业融合创新等领域有深入探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