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到过我省知名景区“闽江之心”的游人都会发现,沿江安装的栏杆十分别致,上面刻着福州城市2200年来的地名演变。倘若认真去看,有些并不了解本省历史的人或许会感到疑惑,那就是为什么福州的景区栏杆上刻着“泉州”的名?
身为一个福建人,理应了解本省历史,尤其是一些最基本的历史常识。在秦代设立闽中郡以后,“闽中”就成为福州的俗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名篇《道山亭记》里写得很清楚: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所以,早期榕就是闽,闽就是榕。而现在的“福建”两个字出现于公元733年,唐玄宗设立福建经略使,由福州和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在唐代以前,闽地也是一半福州、一半建州,后来西半部的山区城市多从建州分出,东半部的沿海城市都从福州分出。
由于从隋朝到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里地名频繁更迭,福州叫过很多个名字,丰州、泉州、闽州,然后才改叫福州。其间“泉州”这个名字福州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即唐朝开国近一百年后,才移给了现在的泉州市。
这就是“闽江之心”的栏杆上刻着“泉州”两个字的原因,请大家牢牢记住711年这个年份,要明白在此之前的文献上出现“泉州”两字都是指的福州市。不过,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更经常出现的还是“闽中”二字,只有一首出现“泉州”并且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送泉州李使君之任》。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存在争议。由于福州长期听之任之不太重视,我们在网上更多看到包何这个名字,很少看到张循之。但在事实上,这首诗大概率是指福州市,因为唐朝福建其他地区还很荒僻,人口数量也不多,只有福州一个大港口、大城市。
说来道理非常简单,试想,福建这个名字出现得比泉州还晚,假如现在的泉州当时比建州繁华,地位比建州重要,那不应该叫福泉吗?我省的名字叫“福建”而不叫“福泉”,本身就已说明问题。
此外,福州开元寺号称“萧梁古刹”,虽然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如今名气不如泉州开元寺大。但事实上福州开元寺的历史比泉州开元寺久远,地位也更重要。福州开元寺是宋代经书刊刻中心之一,不仅有中国最大的铁佛,还是日本高僧空海入唐的驻锡地。
还有,福州文庙始建于唐代初年,而泉州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显而易见,作为中国古代进士人数第一的城市,福州在唐代就已文风昌盛;而泉州到了宋代才崛起,要不然文庙怎么会比福州晚建三百多年?综上所述,在唐代时福建只有福州是繁华大都市,“市井十洲人”这样的场景有且只有可能在福州出现。
实际上福州也是在安史之乱后迎来空前大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之一。也是从唐中期开始,描写福州的唐诗数量才急剧增多。在那之前福建是什么样子呢?高适有一首诗写得很清楚。
看到高适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两年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长安三万里》,想必很多人都有看过。在电影里那个能文能武的高适,除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外,最有名的是一首《送郑侍御谪闽中》,其中对福建的描写是: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是的,唐朝前期闽地在大诗人高适笔下就是人烟稀少的一片瘴疠之地,从东边尚能通过高耸入云的山路进入福州,再往南一看弥漫着瘴疠。除了福州、建州之外,福建其他地区真正发展起来要等到五代十国乃至宋代以后。
闽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是一座很随和很包容的城市,虽然城市宣传工作有点薄弱,使一些本属于福州的名头被人“借用”。如果别人友善,知道感恩,那有些事情我们也不会计较。毕竟福州有2200年历史,远远长于福建其他城市,分点故事给人讲也没太大关系。
但是别人若无丝毫感激之意,甚至还要倒打一耙变本加厉。那福州就要寸土必争,就必须顾及自己的名声。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从今往后我希望福州要为自己正名,大家要把事实说清:市井十洲人,实为福州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