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根据气象数据与园林观测证实,今年北京彩叶的最佳观赏期较往年延长了近一周。今秋的北京,一场范围更广、色彩更浓、持续时间更长的彩叶盛宴谱写了一曲“绝胜流丹满京城”的生态史诗。自十月中旬起,直至十一月下旬,市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是远郊山岭的层林尽染,还是城市街巷的落叶铺金,秋色的浓郁与持久均胜往年。这份“加长版”的秋日浪漫,并非偶然的天赐,其背后是北京多年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建设领域深耕不辍的厚积薄发——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至45%、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增彩延绿”科技创新持续为景观赋能。截至目前,北京彩叶树种种植面积近278万亩。古都秋色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绚烂光彩,为市民的幸福生活注入“赏花赏叶赏秋香”的唯美诗意。
久久为功
织就“炫彩北京”的生态底色
北京今秋的“高颜值”,首先源于其日益厚实的绿色家底和科学长远的生态规划。“十四五”时期是首都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达34.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5%,平原地区更是形成了40片万亩以上的大型森林板块,如同绿色的海洋,与山区绿屏有机衔接,共同构成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
新时代的大美北京森林建设更持续为首都林海泼染霜华。在浅山区,大力实施“浅山彩屏”建设工程,通过生态林断带修复、废弃矿山治理以及大尺度“块状”绿化,系统性地修复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围绕名胜古迹、景区景点、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大规模补植乡土阔叶彩叶树种,实施森林“彩化”,目标形成100处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春花秋叶彩林”,并对退化林分进行优化改造,最终实现“山山看彩叶”的美好愿景。在平原地区,“平原彩林增补工程”统筹了原有林地资源,以“更高更绿更长久”为目标,对250万亩平原生态林进行精细化、高质量经营。工程特别注重选择如雄性毛白杨、蒙古栎、栓皮栎、元宝枫等高大乔木以及白皮松等乡土常绿树种进行林下补植,旨在不断提升林分的生态稳定性与景观丰富度,逐步形成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异龄森林结构。持续推进的“林下补栎”行动,让北京栎类树种种植面积达216万亩,荣升北京种植面积最大的彩叶树种,为秋日斑斓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京西林场千军台分场
如今,当秋风拂过,潮白河畔的千亩元宝枫绚烂如霞,永定河岸的百里彩叶带蜿蜒如锦,它们与西山、八达岭、妙峰山、坡峰岭等十大彩色景观区遥相呼应,共同织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北国秋色图卷。这绵延不绝的彩叶景观,正是北京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国土绿化、尊重自然规律进行生态修复的生动体现,不但成就了最美京秋的城市底色,更是北京花园四季最扎实的生态成色。
增彩延绿
多彩京秋的硬核支撑
秋冬绿化景观略显单一,是北京生态建设面临的现实课题。自2015年起,北京前瞻性地启动了“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用科技的力量为城市妆容注入持久活力。
地坛公园
工程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智慧,组建多领域攻关团队,与企事业单位协同创新,聚焦于新优彩色、常绿乡土植物的筛选、繁育与应用技术研究。经过数年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完成了包括‘丽红’元宝枫、青榨槭、栓皮栎、菌根白皮松、涝峪苔草等在内的85种新优乡土植物的优株筛选、培育和快繁技术攻关,筛选保存优良种质资源千余份,规模化繁育高品质增彩延绿苗木超过150万株。这些精心选育的品种,不仅色彩表现优异,而且适应性强,为丰富北京秋色提供了充足的“颜料”。
技术突破远不止于品种选择。工程大力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在所有示范区规定使用有机肥、菌根肥等,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为植物健康生长打下坚实基础;创新集雨节水措施,建设雨水花园、采用痕量灌溉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甚至初步构建了符合北京特点的“树木医”体系,对城市树木进行健康诊断和精细化养护,确保树木长寿健康,叶色更佳。这些综合技术的应用,显著延长了树叶的变色期和挂叶期,使得“彩叶观赏期长”成为今年秋天的显著特点。
科技的成果最终要由景观来呈现。一批融合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植物的“增彩延绿”科技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市民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明城墙遗址公园示范区将雨水循环利用与彩叶植物展示完美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六环路示范区以“七彩项链”为理念,展示流苏、‘丽红’元宝枫等植物的四季变幻;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莲花池森林公园等则成为高密度城区中的生态绿洲;冬奥会延庆赛区的示范区,大量应用新优针叶树和彩叶树,有效提升了冬季山区的色彩景观。这些示范区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展示窗口,更是北京园林绿化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再到“活起来”的缩影,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科技给城市生态和生活品质带来的提升。
绿化立体彩化
花园城市的诗意升华
北京的秋色,不仅在于郊野的壮阔,更在于其与现代化大都市肌理的深度融合。随着“花园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北京的绿化彩化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让秋色无缝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北京创新性地推进绿化彩化立体化,精心勾勒四季生态画卷,着力打造“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的季相风貌。结合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改造,四环路打造了65公里绚丽的“月季不断线”特色环路景观,东四环路已率先形成15.6公里的“全线月季花环”;昆玉河、京密引水渠等滨水空间新增了数十公里的围网花墙和彩化节点,实现蓝绿交融。更令人称道的是对城市“金角银边”的活化利用,通过制定专项实施意见和举办设计大赛,在桥下空间、街巷胡同,以及电箱、快递柜等城市家具上,巧妙实施立体绿化和微花园建设,打造了木樨地桥下生境花园等100处充满趣味的城市微花园,让曾经的灰色角落焕发盎然生机,成为秋日里意想不到的风景点。
东城区新中街城市森林
其中,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的秋景堪称典范。经过综合治理和景观提升,如今的亮马河畔,垂柳依依,元宝枫、银杏等彩叶树种沿河栽植。秋日午后,金色的树叶与碧绿的河水相映成趣,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与璀璨秋叶,游船穿梭其间,行人漫步岸旁,完美诠释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境界,成为连接使馆区、商圈与社区的重要生态廊道和活力场所,展现了花园城市建设的精致与温度。
此外,三里屯东五街的银杏大道化身为金色的长廊,车公庄大街的银杏与蔷薇为繁忙的都市注入自然活力,东城花市大街、石景山五里坨东街等100条“城市画廊”各具特色。这种“彩化融入生活”的巧思,使得北京的秋季,每一次转角都可能遇见惊喜,市民在通勤、购物、休闲时,便能轻松享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景”的生态福祉,现代化大都市与绚烂自然秋色和谐共生的画面日益清晰。
多彩京秋文化之旅
全民共享的“生态饕餮”
秋色之美,最终要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生态之美。作为“花园四季”品牌文化活动之一,市园林绿化局精心策划组织了“多彩京秋”生态文化盛宴,将优质的生态产品转化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实实在在的民生幸福。
活动精心规划了“多彩公园”“金秋画廊”“斑斓森林”三大类赏秋体验场景,精选了包括颐和园、国家植物园、潭柘寺等在内的50家风景秀丽的赏秋公园,30条如三里屯银杏大道、永定河左堤路等斑斓似锦的城市画廊,以及妙峰山、坡峰岭、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等20处秋芳遍野的郊野彩叶森林。同时,还推荐了12条“醉美金秋体验线”,如密云101环湖追秋线、范崎路秋色漫游线等,用风景道路串联起分散的景点,满足市民自驾、骑行、徒步等多样化赏秋需求。
喇叭沟门原始森林公园
活动的丰富性远不止于“看”。全市围绕“非遗互动”“自然教育”“金秋市集”等主题,举办了超过800场生态文化活动。市民可以在玉渊潭公园制作中秋花灯,在中坞公园体验京西御稻收割,在龙潭西湖公园参与自然观察,在四得公园欣赏变废为宝的花植艺术,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逛特色灯会和森林市集,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聆听大运河音乐节,在莲花池公园参与森林百鸟音乐会。昌平的苹果文化节、门头沟的热气球潮玩艺术生活节等,更是将生态、农业、文旅、体育深度融合,为各年龄段市民提供了专属的秋日乐趣。
为了提升市民的赏秋体验,北京市提供了精细化的服务保障。联合市气象局,在全市山区、平原、城区设置了30个彩叶监测点,定期发布彩叶变色率及游览推荐指数,并通过“首都园林绿化”官方平台发布“赏红一张图”和“游品赏秀”生态文化活动导览图,帮助市民精准规划出游。此外,与商圈、企业联动,推出“北京公园PASS”支付宝优惠、在公共场所设立“鲜花柜”等便民利民举措,让赏秋过程更舒心、更实惠。这不仅直接拉动了消费,更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首都实践。
新时代,北京以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笔,以不懈的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为墨,在古老的京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金秋壮丽画卷。这画卷里,有造林绿化的久久为功,有增彩延绿的科技匠心,有花园城市的建设智慧,更有生态惠民的不变初心。当彩叶与古建相映成趣,当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市民的笑颜融入斑斓的秋景,北京正用一场绚烂持久、可感可及的秋日盛宴,向世界展示着一座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和人民城市的幸福成色,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传奇。
摄 影丨何建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