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有铁路连接,是俄罗斯高铁。我们乘坐双层列车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俄罗斯国产车。返程是子弹头列车,德国西门子产品。说是高铁,其实车速并不快,看车上显示最高时速180公里/小时,四、五个小时到达。目前这段650公里的铁路是2008年开通,设计最高运行速度250公里/小时。这段高铁和中国的京津高铁开通时间差不多,京津高铁也是2008年开通,最高运行速度350公里/小时。
坐火车可以观看路边风景。中国的路边田野都是庄稼地,北欧是草场,南欧是油橄榄园,法国南部有大片的葡萄园,土耳其是大片的甜菜地,埃及是沙漠。俄罗斯有独特的风景,路两边是大片的白桦林,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间或有小木屋一闪而过,没见有熊出没。
在莫斯科结束一天的参观项目,下午坐上火车,到圣彼得堡时天还没黑透。下车的车站叫“莫斯科火车站”,圣彼得堡的车站,莫斯科方向。
车站广场上竖立着一座方尖碑。
广场叫起义广场,为了纪念十月革命。方尖碑不是埃及方尖碑,而是仿埃及方尖碑,叫做“列宁格勒英雄城”纪念碑。二战时,德军从1941年9月包围当时称作列宁格勒的这座城市,一直到1944年1月,一共围城九百天。苏军和市民拼死抵抗,最终守城成功。这是二战中围城战时间最长的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
从车站出来,已是掌灯时分,城里万家灯火,一片欣欣向荣。
早晨起来肯定是要去餐厅。注意了一下,餐厅里按照俄罗斯习俗照例是有一座大茶炊。
电热保温的,上面并没有应当有的小茶壶。按照西方的饮茶习惯,用的时候先把下面大水壶里的水烧开,小茶壶里放茶叶,接开水后坐在茶炊上面的开口上,这小茶壶里就是贼酽的茶。喝的时候先在茶杯里倒一点小茶壶里的酽茶,然后从下面大水壶水龙头接热水,浓淡随己。多数人要在茶里加一块方糖,也有人把一块方糖放在嘴里,用茶去冲化了咂摸。
如今,他们喝的都是袋泡茶,只从茶炊接开水。多种风味,各取所需。我见English Breakfast Tea下得最多,就是英式早茶。英国人的早餐非常简单,两片吐司抹上黄油,一只软蛋一杯茶。你别看他吃的简单,却要有仪式,要在面包盘里抹黄油。软蛋要大头朝上放在蛋杯里,用刀在软蛋上面开个盖,然后用蛋勺一点一点掏着吃。欧洲酒店里都有两盆煮鸡蛋,一盆写着软蛋,一盆写着硬蛋,那边还有厨子制作煎鸡蛋和摊鸡蛋。这是五星级酒店,一般酒店只有硬蛋。
每个餐桌上都摆着一只向阳花。
这是俄罗斯的国花,成熟之后就是葵花籽儿。俄罗斯人被中国人称作老毛子,他们爱嗑葵花籽吃,咱们的东北人就把葵花籽儿称作“毛子嗑”,简称“毛嗑”。
像在莫斯科一样,我们在圣彼得堡住的也是重点接待中国旅游团的酒店,住了不少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中国各地口音此起彼伏。但是也有一些本地人。
吃完早餐,当然就是去各处游览。这就来到一所公园。
公园里有大片的绿地,还有一座某人骑马铜像。
上前一看,这是彼得大帝骑马铜像,叫做《青铜骑士》,叶卡捷琳娜二世聘请法国雕塑家法尔科内作于1772年。彼得大帝披着罗马大氅骑马出征,右手向前,好像在喊“剃过头的给我冲”。他自己并不冲在前面,所以刀不出鞘。骑的那匹马虽然有鞍,可却没有马镫,俩脚晃晃荡荡。
这座雕像只比冬宫的伏尔泰坐像早十几年,可风格完全不同。那座雕像是新古典主义,写实且注重人物神态。这座雕像好像捏泥塑的草稿,表面粗糙,和百年后罗丹的《青铜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马腿的肌肉。这座《青铜骑士》呈现的是形态和气势,人喊马嘶的紧张气氛。这是巴洛克,后来的罗丹是现实主义。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有一首长诗就是名为《青铜骑士》,前面有一大段赞美彼得大帝的酸句,读来让人头皮发麻。中国古代的大诗人也干这种事,李白就曾进宫给唐明皇做颂,就是写些“马屁诗”。
这个公园叫做“十二月党人广场”。这个十二月党人是一群青年军官,1825年12月,他们在这个广场发动武装起义,反对沙皇统治和农奴制度,很快被尼古拉一世镇压。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反对沙皇统治的武装起义。
之前,这座广场是称做元老院广场的。可以想见,这里过去肯定都是沙皇的那些御前机构办公的地方。现在还留有一些痕迹。看看这座楼。
你看那梁柱结构的大门,还有上面变形的三角楣,这是一座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楼顶上站着很多天使铜像,山花上坐着手持天平的正义女神忒弥斯铜像。这肯定是过去的司法部呀,他们说现在这是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广场对面还有一座过去的海军部大楼。
广场的北面是涅瓦河,河对岸有一座世界四大美院之一:列宾美术学院,过去的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它和莫大同是伊万·舒瓦洛夫策划创办,最著名的校友肯定是伊利亚·列宾。另外三个世界四大美院中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瓦萨里创办,米开朗基罗第一任院长。还有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法王路易十四创办,路易·大卫的母校。什么?你不知道路易·大卫?那你肯定知道他的校友纪梵希!第三个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几位艺术家大爵创办,康斯太勃尔的母校。
上次在冬宫没见到列宾的画。他们说圣彼得堡没有列宾美术馆,列宾的画都在国立博物馆的米哈伊洛夫宫,包括那幅著名的《伏尔加河纤夫》。北京的国博曾办过一次俄罗斯画展,里面有列宾的画。
这座广场东南即是前面看过的伊萨基辅大教堂。顺着涅瓦河边,可以走到彼得格勒岛。彼得大帝小木屋就在那里,那里河边还停着一艘大军舰。
这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因为十月革命时,它打出了第一炮当作起义的信号,叫做“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所以这艘军舰名扬世界。这条船1897年开建,1900年下水,圣彼得堡海军船厂制造,排水量六千多吨,属于波罗的海舰队。日俄战争中,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覆灭。1905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加入重组的太平洋舰队,在朝鲜海峡中的对马海峡和日本海军开战,又没打赢。舰长领着另外两条巡洋舰一起逃到菲律宾,被扣留在那里。直到日俄双方在美国签订《朴次茅斯条约》停战,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才被放回,返回圣彼得堡。十年后,改装后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参加一战,没什么战绩。
1917年11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起义,加入布尔什维克。舰上水兵参加了攻打冬宫,它的那声炮响是空泡,只是做为信号。但是,这声炮响成为十月革命的标志,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罗斯当时采用公元前45年罗马制定的历法,叫儒略历。此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成为苏联海军的训练舰。二战中,舰炮被拆下来当作岸炮,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军舰自沉于涅瓦河中。1948年,苏联人从河里捞出这艘军舰,修复后停泊在这里,成为苏联海军博物馆的一部分。
因为“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领导人2019年访问俄罗斯时,和俄罗斯领导人一起参观了这艘功勋舰。列宁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大家都知道,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主义是斯大林总结的,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它的核心是国家学说,代表作是《国家与革命》。
看看晨光下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舰艏。
两具铁锚,两门152mm主炮。
俄罗斯革命家庭都要和海军士兵一起合影,嘴里喊着“列宁,乌拉”!
这艘巡洋舰为什么停泊在这里?因为这里岸上有一所纳希莫夫海军学校,这艘军舰也是纳希莫夫海军学校的教学基地,所以它现在还在俄罗斯海军战舰序列中。看看这所海军学校。
纳希莫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海军上将,曾带队在1853年锡诺普海战中大败土耳其海军。纳希莫夫海军学校是1944年成立的一所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初期主要招收二战烈士子弟。学生在校学习六年,毕业后进入军事学院继续深造。
这座斯大林巴洛克大楼旁边,还有一座斯大林新古典大楼。
楼下有俄罗斯地矿部开办的一家小店。进去看看。
主营俄罗斯琥珀,各色琥珀制品,还有镶俄罗斯紫金的。
看看这个,俄罗斯双头鹰手表,叫“俄罗斯联邦牌”,俄罗斯独立以后的新品牌。
俄罗斯总统站台的那一款就叫做“总统表”,俄罗斯顶级机械腕表。
看看这个,琥珀酒杯。还有俄罗斯油画。
现在北京的建材商场里常有卖俄罗斯油画的,看上去没什么艺术品位,就是装饰画。我原以为那都是咱们东北靠山屯的农民画,看了这里售卖的画,才相信中国卖的那些真是俄罗斯乡村画师的作品。下面这个就是典型。
看完这些,去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喝杯咖啡。顺着莫伊卡运河走到涅瓦大街,涅瓦大街和运河边的马尔斯卡亚街相交处有一座楼。
上面的招牌写着“沃尔夫和贝朗瑞”,楼下的招牌上写着“文学咖啡馆”。这个咖啡馆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常来的地方,很有艺术遗味儿,类似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那些咖啡馆。你如果有时间,到圣彼得堡逛涅瓦大街的时候一定要来这里歇歇脚,喝杯咖啡,从窗户里浏览一下街上的芸芸众生。为什么是这个咖啡馆?你看它窗户上的海报。
“文学咖啡馆——阿列克谢·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曾在此”。从窗前走过,见里面有人坐在那里。进去一看,果然是普希金先生坐在那里。
前些天在莫斯科行走在阿尔巴特大街上时,曾见到普希金和他太太的铜像。1831年他们刚结婚时曾在那条街上住过几个月,那时他已完成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和《叶甫根尼·奥涅金》。他们后来就移居圣彼得堡。1837年,皇家禁卫军官、法裔纨绔份子丹特士在一次社交舞会上结识了漂亮的普希金太太,他就向着普太太展开了他的法式浪漫攻势。结果这惹火了普希金,普希金就要用手枪向丹特士开火。他们俩约架在1837年中国农历春节前送完灶王爷后的一天互相开火。这一天,普希金来到这个咖啡馆,坐在那个位置喝了一杯咖啡。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杯咖啡,然后怀揣怒火前往郊外黑松林。普希金和丹特士在裁判发令下,各自朝对方开了一枪。还是禁卫军官枪法好,击中了。普希金伤重不治,两天后去世。
现在坐在那里的当然是普希金蜡像,长相应该是根据俄罗斯画家吉普林斯基的那幅肖像来的。普希金手里拿着笔,桌上还有纸,据老板回忆说其实他什么都没写,就闷头喝了一碗咖啡。屋里的陈设还是当年的原样,古色古香的。唯一的区别是普希金脑瓜顶上装了一台空调。没有人好意思在普希金身边喝咖啡,我也信步走上二楼。
最初,这个咖啡馆是一家甜食店,兼卖咖啡,就是外面招牌上写的“沃尔夫和贝朗瑞”。普希金之后,这里出了大名,就成了文学咖啡馆,很多作家诗人来此喝咖啡。当然他们只是缅怀普希金,并不是喝完咖啡就去找人约架。楼梯两边墙上挂了很多名人像。
有《祖国》的作者诗人莱蒙托夫,也是和人决斗被打死。还有《死魂灵》的作者果戈里,《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些写作者来这里写作,试图沾一些普希金的灵气。俄罗斯有一首民歌咏唱这个咖啡馆和普希金,叫做《走上马尔斯卡亚街》。中唱曾发行过一张内部资料唱片,苏联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宾演唱的苏联歌曲,其中就有这首《走上马尔斯卡亚街》,慷慨激昂。翻译的歌词里面有:咖啡馆的灯光昏黄,照见诗人旧时模样;他喝完最后一杯咖啡,走向决斗场的方向。
上楼找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
打开桌上的菜单学习一下。
菜单上居然有中文,来此缅怀普希金的中国客人一定不少,喜欢文学的中国人大多知道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向站在身边的小二点了一杯哥伦比亚,少顷,咖啡上来了。
一边喝咖啡,一边看看楼下有没有我们团的同伙。
还真有,我们一起喝了一杯咖啡。并且观察店内环境。
红色墙布,红色窗幔,白纱窗帘。绿色桌布,白色咖啡具,水晶酒杯。还有坐在桌边正在讨论文学的本地夫妻。气氛相当典雅静怡,真是Kill Time的好地方。一会儿,一位导游带上来一个中国旅游团,一下就把店里坐满了。导游给他们讲了五分钟普希金的故事,然后他们呼隆呼隆都走了。我们也赶快结账退场。
还有一个景点要去看。
圣彼得堡城里有很多河道,都是人工开凿的运河。这是格里鲍耶陀夫运河边的滴血大教堂,离涅瓦大街并不远。这张图片看到的是它的背面,类似于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这座滴血大教堂也是典型的传统俄罗斯拜占庭式教堂。
1860年乘着鸦片战争抢走大片中国领土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俄罗斯国内发动了改革。这时候,英国早已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工业革命;而法国大革命也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英法的变化推动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对亚历山大二世触动很大。他也要实行改革,推动俄罗斯发展国力。他先是在1861年发布新的农民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农奴变成了雇农。他还搞土改,农民可以购买一小块土地,政府给补贴。这次改革触动了地主们的利益。接下来他又开始筹划君主立宪改革,这下子又触动了贵族的利益。结果日子不好过了,老是有人要弄死他。
1881年的这一天,亚历山大二世坐皇家马车出发,准备去签署一项法令,要改组国家委员会,正式启动君主立宪改革。马车走到滴血大教堂这里,当时还没有这座教堂。路边树后的一个刺客向马车扔了一颗手雷,把马车司机和皇家禁卫军卫兵炸伤。停车后,亚历山大二世下车查看卫兵伤势,树后的刺客一看第一颗手雷没成功,就又扔出第二颗手雷。这下好了,一下子把亚历山大二世的两条腿给炸断了。大家七手八脚赶快把他抬上车运到附近的军用医院,结果因为炸断了大动脉,失血过多,不救而亡。
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不敢再推行改革,后来的沙皇更不敢了。俄罗斯积弊愈深,最后积重难返,导致革命爆发。1917年3月,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
亚历山大二世死后,儿子亚历山大三世于1883年在刺杀发生地这里兴建起了这座教堂。一来纪念他爸爸,二来警示自己和后人“改革猛于虎”。1907年,以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样板的这座教堂完工。十月革命后,教堂被洗劫一空,被苏联政府关闭。1997年,这座教堂做为博物馆重新开放,隶属前面看过的伊萨基辅大教堂。
看看它的侧面。
转到正面欣赏一下。
这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基督复活大教堂,坐北朝南。
其实这座教堂和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并不一样,它只是也有彩色洋葱头而已。看看它的上层。
从外面看,中间是一座高大的钟楼,钟楼上有一座彩色小穹顶。东西两翼上也有钟楼,上面是彩色大穹顶。北翼上是一座被红砖封闭的钟楼,上面是一座金色大穹顶。周围几座耳堂上也各有一座金色小穹顶。这些穹顶都是洋葱头形状的。罩起来在维修的应该是一座大钟楼,肯定也带有洋葱头穹顶。
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没有正立面,这座滴血大教堂是有正立面的。正立面的框架结构看上去这也是一座一正二侧的三厅教堂,可能内部还是希腊十字平面。正面一共四座拜占庭双拱门,都被用红砖封闭。
门外挂着说明牌子,是亚历山大二世的简历,还有俄罗斯诗人茹科夫斯基赞美他的一篇颂诗。
出入口是一座侧门。
也是一座拜占庭双拱门,上面有俄罗斯帐篷顶,顶尖上是金色双头鹰徽标。门上尖拱券内有一幅彩绘,基督站在中间,右手跪着的是亚历山大二世,左手匍匐的是亚历山大三世。
看看它的正厅正立面。
到处是拜占庭装饰的彩色浮雕,各色花草。窗框上都有洋葱头窗楣。上面是一座洋葱头山花,里面也是一幅彩绘。
这是一幅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圣像画。中间是基督坐在宝座上,右手是端着这座滴血大教堂模型的亚历山大三世,左手是他的爸爸亚历山大二世。画面上题写了好几处“1945年”,连基督手持展开的书卷上都有。1945年8月15日是俄罗斯二战胜利日。
北京的所有博物馆是每周一闭馆,圣彼得堡是每周三。我们来的这一天正好是周三,很遗憾没能进去参观。若是在其它日子来,可以花250卢布买票进去。据说里面非常漂亮,也是金碧辉煌。
到此,这次莫彼双城游剧终。这一路走来看到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和艺术风格,还有不一样的东正教文化和历史遗迹,特别是那个五彩缤纷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莫彼这两座城市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了,都是曾经的京城,过去的皇宫和郊外离宫都还在,可见当年的辉煌。做为东正教历史上著名的朝圣地,那座谢尔吉耶夫修道院也是很值得看。
拜占庭文化在俄罗斯得到传承,至今居然还有明显的痕迹,很神奇。虽然都是崇拜耶稣基督,这个东正教和西方天主教还真是相当不同。最让我惊奇的是谢尔吉耶夫修道院的圣三一教堂,它还保留了从埃及传到希腊,又从希腊传到拜占庭的神庙形式,还是那种门殿、正殿加内殿,很有意思。我以前还真没想到东正教堂里是没有主祭坛的,都是用的圣像璧。
传承埃及的希腊美术风格向东西传播竟然变化这么大,西方古罗马一路发展演变得面目全非,要靠不断地复古和复兴去重新复习,加洛林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新古典主义都是这种美术复古运动。东方拜占庭的这一路却是一直努力坚持,古风仍在,俄罗斯甚至一直保留着马赛克圣像画的美术形式。
虽然南方战火未绝,可我们一路都没见硝烟,也并未看到战争的影子。当地人都是安居乐业的样子,各式商店看上去也都购销两旺。导游还给我们安排了一次俄式大餐,有红菜汤和蔬菜沙拉,主菜是生煎牛羊双排,甜点是俄罗斯冰激凌,格瓦斯佐餐。没喝伏特加,喝不惯。那个羊排是绝对美味,比法式羊排好吃一百倍。我过去是在北京的莫斯科餐厅吃过这么好吃的羊排,原来这老莫真是纯正的俄餐。
最后还去附庸风雅地在普希金咖啡馆坐了坐,喝的当然不是普希金剩下的咖啡,是专门给我新煮的,绝对不是用的意大利咖啡机。意大利咖啡机制作的咖啡因为没有品味,只能装在纸杯里,不能装在瓷杯里由小二端上桌面。虽然我背不下来两首普希金的诗,但我在那馆子里见到了莱蒙托夫和果戈里,当然都是画像,他们可是很懂普希金的呀!
好了,旅程结束了,走也走了,看也看了,吃喝也都体验了,连俄罗斯高铁都坐了。诸事圆满,回家整理照片,回味观感,写完了这个系列游记。谢诸位不吝赐读。
(连载结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