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文物?去古镇只是吃吃喝喝?在上海,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正在悄然改变我们与历史的距离。在刚落幕的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期间举行的“今古集:数智赋能·守护文明”活动上,来自文博与科技界的专家描绘了一幅未来图景:AI不仅能帮文物“看病”,还能让游客在5分钟内“穿越”进历史大片当主角。
City Walk有了数字向导
对于市民来说,周末来一场City Walk已是生活常态。但如何能在漫步中读懂身边的老建筑?
在论坛上,上海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旅局局长童科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理念——虹口是个博物馆。这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整个城区变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推出的数字化City Walk项目,让游客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在漫步中获得专属的数字导览。不仅如此,结合了德云社、沉浸式剧场等演艺新空间的植入,曾经的历史街区正在重现往日的烟火气。童科向市民发出邀请:“兜一兜,走一走,好‘白相’来虹口。”
5分钟扫描变身“剧中人”
如果说City Walk是“走读”,那么最新的VR技术则让人“穿越”。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透露,备受好评的《数字一大·初心之旅》LBE沉浸式体验展,已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观众戴上VR设备,就能置身于百年前的上海,身临其境地见证伟大时刻。
更有意思的玩法正在赶来的路上。湖南三岳数维董事长周琛分享了一项“黑科技”:未来的LBE(基于位置的娱乐)虚拟现实电影中,游客不再只是旁观者。通过AI技术,仅需5分钟扫描,游客的数字形象就能被植入电影中,替换掉原本的NPC(非玩家角色)。游客的行动甚至能触发剧情,体验结束后,这段专属于你的“穿越大片”还能导出视频,发到朋友圈分享。
“超级视力”看清肉眼难辨的裂纹
在普通人看不见的文物修复后台,AI也正在大显身手,成为文物的“全科医生”。
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董事长赵伯乐分享了一个令现场惊叹的案例:在修复一把汉代铁剑时,肉眼看似完好的表面下,AI通过X光和算法分析,精准识别出了人眼根本无法察觉的隐形裂纹。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也提到,在三星堆青铜器的修复中,AI通过人机协同,帮助实现了跨坑拼对与虚拟修复。这些技术不仅留住了历史的真迹,也让观众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更加“健康”和完整。
200处老建筑有了“数字身份证”
所有这些酷炫体验的背后,离不开扎实的数据支撑。活动现场,上海近现代文物建筑语料库建设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包括上海天后宫、沙美大楼、孙中山行馆旧址等在内的首批200处市级以上近现代文物建筑,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庞大“数据库”。上海库帕思科技副总裁胡茂密表示,这些高密度的语料数据将成为AI学习的基础,未来无论是建筑的风险预警,还是市民看到的数字导览,都将以此为根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叶宇还透露,一个整合了1884年以来八版上海历史地图的交互云平台正在搭建中,未来计划向公众开放。届时,市民可以在指尖滑动地图,看尽上海百年的沧桑变迁。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让文物建筑老有所依。而对于市民而言,这场“数智化”变革带来的不仅是保护,更是让那些原本“高冷”的历史遗存,变得可阅读、可体验、可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