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化市辉南县庆阳镇,一座承载着三线建设记忆的兵工展览馆静静矗立。它不仅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三线兵工主题展馆,更是传承“人民兵工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红色阵地。走进这里,2000余件馆藏物件串联起激情燃烧的岁月,背景篇、创业篇、生活篇、融合篇、发展篇五大篇章系统展现兵工人的奋斗足迹,让每一位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
忆峥嵘:三线岁月铸忠诚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三线建设”的战略号角吹响,一场关乎国家国防安全与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全面展开。辉南县积极响应号召,迅速投身三线建设重要战略当中——累计选派800余名技术人才,奔赴东北、山东、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以专业技术支援全国三线建设,用“辉南力量”书写支援国防的赤诚答卷。
与此同时,几万兵工人怀揣着“把一切献给党”的信念,告别繁华都市,奔赴辉南的深山老林。当时的环境极端艰苦,“转圈都是山,铜盆大的天”是真实写照,他们住的是席棚子、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空山水,却始终以临战状态攻坚克难。简陋的工作间里,一盏台灯、一张绘图板、一把计算尺陪伴研发团队彻夜不眠,他们集体攻关、反复试验,最终探索出“自力更生、自主研发、贴合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为国防事业造出急需的武器装备。如今,展馆里陈列的旧计算尺、老图纸、泛黄的工作笔记,正是当年兵工人与时间赛跑、向困难挑战的生动见证,静静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今朝:立体展陈活基因
历经岁月沉淀,辉南兵工展览馆并未停留在“历史陈列”的层面,而是在辉南县委、县政府的修缮和改造下,历经三年精心升级,以更鲜活的姿态唤醒红色记忆。展馆以灰色、褐色为主色调,巧妙融合工业风格与兵工怀旧元素,从外观到内饰都散发着浓厚的三线兵工气息。内部则摒弃传统的区域划分,转而以“时间轴”为核心脉络,串联起历史图片、珍贵实物、文献档案与场景还原,全景式展现辉南兵工从初创到发展的完整历程。
在这里,“静态展品”与“动态讲述”实现了深度融合。专业讲解员不再是简单介绍物件,而是以“三线建设者的一天”“兵工厂里的协作故事”等鲜活场景为切入点,将兵工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叙事中。游客不仅能看到当年兵工人使用的工具、生活的物品,还能通过复原的工作间、生活场景,沉浸式感受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这种“文物说话+场景还原+精神阐释”的立体化展陈模式,让沉睡的兵工记忆“活”了起来,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成为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展馆还突破“室内展览”的局限,创新打造“军事体验+场景教育”的融合生态。真人CS野战基地、兵工主题射箭训练营、气泡枪靶场等体验项目依次铺开,游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任务解锁等方式,在实景对抗中学习国防知识、领悟兵工匠心,真正实现“在游玩中学习、在体验中传承”,让红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启新程:红色赋能兴乡村
如今的辉南兵工展览馆,早已超越了单一展馆的功能,成为集党员教育、民兵实训、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实践基地,更成为辉南县庆阳镇撬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为了让游客“来得舒心、游得安心”,展馆构建“大配套+微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宽敞的停车场可满足旅游高峰期需求,党员先锋岗全天在岗,提供动线引导、应急帮助等服务。智慧导览系统精准标注核心景点与服务设施,搭配讲解员的专业指引,让游玩路线与党史学习路径自然融合,形成“停车无忧、导览无碍、服务无距”的服务闭环,游客满意度高达100%。
今年以来,这座兵工展馆交出了亮眼答卷——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超500人次,用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了红色资源的吸引力与生命力。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印记”,到如今乡村振兴中的“文旅名片”,辉南兵工展览馆正以独特的红色魅力,将“人民兵工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刘云鹏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