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尾洲北扩看诗意栖居城市意境
不久前,南昌高新区鱼尾洲公园获评国际景观设计界“奥斯卡”ASLA年度综合设计类最高奖。从昔日荒芜多年的城中弃地,变身为今日野趣横生的“漂浮森林”,“海绵公园”鱼尾洲的故事仍在延续。历时两年的生态修复,沿赣江绵延3公里的尾水湿地在今年国庆期间全面建成开园,为市民游客再添亲水休闲好去处。
放眼鱼尾洲公园北侧扩展区,新建成的尾水湿地令不少路过的市民眼前一亮。“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一路走来有水、有花、有鸟,呼吸着空气中清甜的香气,精神倍爽。”家住附近的居民徐先生说。
行走在火炬六路,沿途绿地起伏有致,满目葱茏。经过半年多的养护,尾水湿地的水生植物已生长繁茂。西起京东大道、东至鱼尾电排站的尾水湿地,建成面积约70万平方米,直观来看相当于鱼尾洲公园向北扩展了约1.2倍,与赣江绿岸、公园湿地形成了整体性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
“既展现了精妙的设计艺术,又彰显了自然系统的顽强生命力。”2020年建成的南昌高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鱼尾洲公园,被业界认为是城市水域景观新生的范本。尾水湿地延续了“海绵公园”鱼尾洲规划设计上的理念,在营建有韧性的城市湿地景观及候鸟栖息地的同时,建立起了一套让自然做功的水净化系统,提升赣江沿线入江排口水质。
“尾水进入这片湿地后绕行了大约6公里再流入赣江。”顺着该项目建设负责人所指,可见一汪汪被水生植被簇拥着的湿地泡,树岛上栽种着以池杉为主的树种,涓涓活水在渠道中流淌。经过河道清淤疏浚和加强型人工湿地等建设,来自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北沥渠、幸福渠等上游来水,经四级跌水及潜流台地、水生动植物综合净化区等实现逐级净化,日均生态净化尾水超60万吨。
因水得名,与水共生。回溯历史,艾溪湖入江口通廊一带曾是赣江南支富大有堤以南一片低洼易涝的圩区,是长期与水抗争的前沿之地。而如今,鱼尾洲公园、尾水湿地相继建成后,进一步实现了艾溪湖、青山湖等城中湖泊与赣江南支在雨洪调蓄、水质净化等方面的功能性连通。
经过跨越十多年“治灰”与“理水”的攻坚战,“灰场路”已变身“树岛路”,城中弃地已成为“城市绿洲”。
昔日部分鱼塘田埂、堤顶路及乡土树种被保留了下来,因地制宜改造成园路。呈折线延伸的慢行系统串联起了极简风的栈道、绿道、景观桥、车行桥及观景平台,并嵌入了鱼尾亭、休闲驿站、儿童乐园、房车营地、网球场、停车场等便民设施,与鱼尾洲公园在生态功能和交通路径上形成了更好的融合与连接。
水上森林,人娱鸟欢;活力岸线,无限风光。鱼尾洲“向水而生”的美丽嬗变在不断续写,赣江绿岸一幅诗意栖居的生动画卷正在展开。(舒雯 洪观新闻记者 陈明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