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地铁站内,志愿者为老年乘客指路。
“来哈尔滨,就像拥有了完美世界的体验卡,原来城市可以那么美,陌生人可以那样有人情味,城市干净得可以看不到一根烟头……”
统计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80.7万人次,其中,20~35岁年轻游客占比超过60%,成为游客主力军。许多年轻人在各大互联网平台发布哈尔滨“游后感”,并在评论区与参与互动的网友形成“内容共创”,用年轻人独特的视角和节奏,点赞打CALL“尔滨”城市文明,并发布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形成一股分享“尔滨”热潮。哈尔滨以其开放包容的胸襟、创意纷呈的活动和超值贴心的服务,感动着八方来客,也温暖着年轻人的心,吸引着更多年轻群体来到冰城。
精细管理
主干街路干净得几乎看不到一根烟头
凌晨4时,南方游客在中央大街拍下让她深受感动的画面:3位环卫工作者在清扫完步行街及人行道街面后,又蹲在垃圾筒旁边,细心擦拭垃圾桶的表面。他们负责的垃圾桶、路灯杆,都被擦得锃光瓦亮,不留一丝灰尘。
南方游客禁不住感叹:城市管理做得如此精细化,哈尔滨的主干街路,干净得几乎看不到一根烟头。
网友“扶海”在抖音里同样发视频表达:哈尔滨普通的大街干净程度媲美沿海城市,处处显露出城市人文素养和底蕴。
无独有偶,国庆中秋期间,网友“为了自由奋斗终生”和朋友走遍了哈尔滨各大景点,她体验最深的就是:“哈尔滨的公共卫生间好干净,是我去过的这么多城市中外形最有特色、内部最整洁的。如地铁站的卫生间不但有纸巾还配备洗手液,各站点的卫生间都被打扫得清新无异味。”城市中景区景点的公共厕所设置也比较合理,很容易就能找到。不管是沿街的、店铺里的、商场里的,几乎都有专人收拾打扫。
“为了自由奋斗终生”介绍,在哈尔滨用过的卫生间打破了她以往对城市公共卫生环境的认知。这说明城市管理者用心了,一线工作人员更是在背后付出了巨大努力。这座城市有这么多人的默默付出,作为游客也很受影响,引导更多人爱护环境。
贴心服务
“警察蓝”和“志愿红”成最动人风景
10月3日,道里中央大街和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流达到最高峰,日均超10万人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冰城民警一身庄严的藏蓝色制服与志愿者的红色马甲构成了最动人的风景,他们为游客提供最坚强的守护,也为游客提供最超值的服务,游客来到冰城安全感满满,他们一次次在路边伸出援手、送上一句句温暖话语,成为游客眼中最信赖的“贴心人”。当日傍晚,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一阵焦虑的低语引起了交警道外大队女警丁森的注意,一位中年男子推着坐轮椅的老人,在车流前踌躇不前。这对来自沈阳的母子想去街对面的百年老店“张包铺”,于是丁森立即转身走到路中央,熟练地打出手势,引导往来车辆让行,而后护送母子二人安全通过马路。
同日下午,通江街广场上,交警南岗大队辅警韩孝宇在步巡时发现一名与家人走散、惊慌失措的幼童。他上前将孩子抱起并安抚他,而后与同事朱禹一边通过对讲机上报情况,一边轮流抱着孩子在广场周边仔细寻找家长。经过多方联动,孩子家长匆匆赶来。看到孩子安然无恙地被辅警护在怀中,家长激动得声音颤抖、连连道谢。
节日期间,我市各大景区都有志愿红当“路标”,地铁站对景点有播报;民宿经营者会贴心地给游客自制交通图,知道游客的需求后还会提供规划好的旅游路线、推荐特色美食等免费服务。
来自江苏的女孩小夏和朋友在哈尔滨旅游期间,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出行:“无论路口有没有信号灯,车辆都能礼让行人;出租车司机热情,网约车上还是香香的。”
红专街早市是哈尔滨最著名的早市打卡目的地,国庆中秋期间每天接待中外游客超过万余人次。如此大的密集人流,整条街上仍旧整洁有序。为保障游客“逛吃”方便,街道上每隔十几米就有一处垃圾桶,游客可以随时扔垃圾。在每一个业户经营的摊床前,也都配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箱,方便游客随时处理手里的纸屑等废弃物。
此外,为了让更多外地游客轻松逛早市,道里区工程街道办推出延长营业时间、免费寄存箱包、开放共享公厕等服务措施,避免了游客拉着行李箱满街跑的尴尬。记者在免费寄存处看到,两名工作人员正热情地为游客服务。“我们这里还是失物招领处,早市上捡到了遗失物品都会存放到这里,等待游客认领。”工作人员说,“不管游客离没离开哈尔滨,只要拨打我们的电话,我们都能帮忙把物品邮寄回去。在哈尔滨,啥东西都丢不了。”
有人情味
是冰城开放包容文明的生动体现
哈尔滨的冬天虽然凉,但哈尔滨人的热情是暖的。来自山东的晓璐说:“我在哈尔滨下飞机之后,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满怀善意,路边卖菜卖水果的小贩都主动跟你说上几句话,这座城市让我感觉到太有‘人情味儿’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习惯出门在外时主动和人接触,大家习惯了疏离的边界感。”晓璐说,哈尔滨的人在保持边界感的同时又有温度,让她非常有感触。
来自大连的金女士和老公被哈尔滨人的“暖”时刻感动着。临走之前,她给哈尔滨这座她的“精神家园”留下了一封“情书”。她在信中写道:在酒店,保安大爷会招呼年轻女孩为“姑娘”,听起来格外亲切;在商场里,卖俄罗斯糖果的大姐看见我们手里提着在别处买的三大袋子红肠不好拿,连忙从自己的柜台里拿出两个大塑料袋,帮我们打包;在公交车上,乘客老爷爷从老奶奶的脸上拿下一只瓢虫说“花大姐相中你了’,逗得奶奶乐呵呵;在地铁上,素不相识的老人和孩子能愉快地聊一路;在文创店买冰箱贴,店主还赠送了一个……这所有的一切都让金女士喜欢。“我觉得用豪放、仗义、外向、幽默、热情这些词汇都不足以概括哈尔滨人的特质。”金女士说,“哈尔滨人就和这片土地一样开阔,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哈尔滨人会让哈尔滨未来变得更好。”
在互联网上,年轻人用他们独有的观察和感触描绘他们眼中的哈尔滨,凡是涉及到哈尔滨旅游的视频、照片及文章的点赞观看率和评论都明显高于其他内容。
面对网友们的盛赞,冰城市民也毫不保留地互动回应:谢谢你喜欢我的家乡!哈尔滨值得!年轻人通过这种“交互式”的表达呈现对哈尔滨城市文明的认可,一时间全网刷屏:“体验、记录、分享”冰城的热潮,让哈尔滨成为年轻群体的最强记忆。
哈尔滨日报记者万佳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