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潮州古城,比往常多了一抹绚丽的夜色——广济桥重修以来首次开放夜游点燃文旅新爆点,桥上是茶席满座宾客言欢,桥下是灯船古韵唱响韩江,潮州大锣鼓、鲤鱼舞唤醒千年古桥,绘就一幅文物、非遗、文旅、夜经济交融生辉的古城夜景。
这番热闹景象,得益于步履不停的文化建设。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五年来,潮州这座“宝藏之城”着力推进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旅融合,推动“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申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文化建设欣欣向荣,成果丰硕——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获评“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综合影响力城市”,潮州工夫茶艺成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部分晋级人类非遗……左手遗产资源,右手世界名片,潮州文化迈向世界舞台蹄疾步稳。
新突破
申遗引领 文物保护扩容提质
9月17日,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研究对比分析成果专家指导交流会举行,邀请专家学者为申遗建言献策。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曹劲表示,潮州古城申遗工作在前期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后,目前暂定名称是“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地标”,这一主题既表达潮州古城文化的延续性,又突出它的文化影响力。
千年古城,迈向新征程。近年来,潮州加快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立潮州市申遗中心,组建古城保护和申遗专家库,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申遗基础研究资料库,为后续深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潮州以申遗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梳理研究以及文物调研,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走深走实。
从古城北片往南,文物建筑修缮复建场面火热。古城内,府城隍和县城隍竣工亮灯,风姿初显;镇海楼续建工程庄严布局初具规模;开元寺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正加固修复。古城之外,以润丰楼、新彩楼为代表的饶平土楼正加快修缮,江东镇的三元塔修复也于去年8月正式开工。
可喜的是,这些年,民间有识之士也自觉加入这场文物“保卫战”中。在潮州“百家修百厝(祠)”的带动下,各界热心人士出资修复并活化利用古建筑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目前正加紧推进的镇海楼续建工程正是凝聚了海内外潮人力量得以建设,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指挥部也投入帮扶资金支持镇海楼续建工程展陈项目。结合文旅发展,部分民间文物爱好者在古城里修复荒废已久的古建筑,微改造成为潮式建筑风格的民宿客栈。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考古工作如火如荼,Y10号窑周边范围越来越多瓷器破土而出,复现宋窑荣光。
“推进潮州古城的保护与申遗工作,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促进潮州古城的保护管理工作,实现更完整、更系统、更长久地保护这座千年古城的目标。”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敏认为,申遗不仅是对潮州历史文化的认可,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古籍修复也迎来突破。去年10月以来,潮州开元寺珍藏乾隆版《大藏经》已启动两期系统性抢救修复工程,填补了多年来古籍修复领域的空白。
新玩法
文旅为翼 非遗可观可感可参与
作为广东非遗大市,保护、推广、利用好非遗资源是潮州加强文化保护的关键棋。在加强非遗保护立法的同时,潮州打造12个非遗人才示范工作室,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提供便利,涌现一批“90后”“95后”非遗传承人,并持续开展非遗公益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加强非遗传承。
当古老的技艺穿越时空,向人们款款走来,非遗不再是旧时光里的珍藏,而是生活本身。近年,潮州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进街区景点、融入游客接待全流程,打造“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潮州文化的匠心韵味。
从古城北片进入牌坊街,潮瓷、木雕、潮绣等非遗展馆林立,一件件大师手作令人应接不暇。一旁,府城英歌舞体验馆内锣鼓和呐喊不停,游客落座品茶,近距离感受英歌舞的磅礴气势,还能上台体验教学、换装拍照,参与感十足。
“英歌舞力量感好强,我早就想来现场看了。”潮州非遗之行让天津游客长鸿很满足,他还带回了一件英歌舞大吴泥塑作品,学会了唱潮剧。他说,此行时间太短,下次还要再来。
在体验式文化深度游成为旅游市场突出需求的当下,今年,潮州市文旅投集团联合媒体、高校创新尝试“文旅+体育”模式,在潮州古城首次启动沉浸式城市徒步旅游积分定向运动,打造全新文旅产品。活动调动古城众多文物古迹、非遗体验点,精细化设置文史答题、非遗体验、美食制作等任务,引导市民游客告别走马观花的静态游,在慢行中深度体验潮人生活,深受香港、湖南等地参与者青睐,业内资深人士盛赞此举为“国内首创”。
新气象
整体保护 文化生态共建共享
要多点发力,更要整体保护。潮州以申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推动整体性保护,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量,带动全市上下坚定自信、主动作为,共同呵护“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
这几年,修缮后的金山书院成为名家讲堂、非遗创新体验、读书分享的重要场所,并联动各县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举办古民居citywalk、乡村工夫茶雅集等,让书院文脉在潮州城乡涌动。
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也惠及乡村百姓。“行走的文博”把考古和博物知识送进潮安凤凰、饶平所城等乡镇学校,潮州市文化馆创新非遗展演模式进乡村,脱胎于民间的人类非遗以崭新的艺术面貌反哺乡土,让人们重新认识潮州文化。
在官方推广下,民间也掀起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文化爱好者自筹资金建立民办博物馆、陈列馆,为市民游客提供免费参观和公益讲解。八旬退休老干部出版《潮州民间歌谣谚语集成》,潮剧新秀创编潮曲《大美潮州》向世界潮人唱响家乡文化根脉。从官方到民间,潮州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文化事业,保护和传播潮州文化蔚然成风。
■数读
●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76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8处。2023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自潮州创建博物馆之城以来,全市有“博物馆之城”系列馆共96家,其中民间自办系列馆83家
●潮州市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列全省第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列全省第一)。2024年,潮州工夫茶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部分晋级人类非遗。2023年,潮州跻身“世界美食之都”
■奋进故事
“代码青年”转行为潮绣传承寻找新路
潮州古城东门街,一家“新中式”潮绣文创小店里,“90后”张哲翰正尝试为潮州抽纱刺绣寻找新路。
大学毕业后,张哲翰留在广州从事互联网工作。虽然身在科技行业,他心里的潮绣情结始终放不下。
2019年,张哲翰决定辞职回到潮州,接手母亲——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抽纱刺绣技艺传承人祝书琴的潮绣事业。这对他来说,不仅是一次跨行业挑战,更是一场关于文脉传承的实践。
回归之初,两代人对传承有着不同理解。母亲对传统技艺的纯粹性有自己的坚守;而张哲翰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份深厚的文脉不被封存在展柜里,融入当代生活。
张哲翰有国画功底,又具备互联网思维,这让他能更好地平衡作品的传统性与当代性。2020年,他从店面改造入手,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让空间更明亮开放,营造更亲切的体验环境。
2023年起,他着手开发文创产品,与设计师合作推出绣扇、抽纱包、潮绣摆件、潮绣手提包等产品,让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生活。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确保核心手工技艺得以保留。
“相比大件、重工的潮绣工艺精品,这些小而美的产品价格更亲民,让年轻人能够轻松接触、了解潮绣。”张哲翰说。
如今每逢节假日,踏入张哲翰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精致的潮绣借助一件件可爱的小玩意、实用性高的生活用品,成为人们认识潮州非遗的窗口。而传统高端工艺精品也没有退场,与店里的文创产品相映生辉。张哲翰憧憬着未来开一家分店,深化“非遗+文创”这一实验,与更多非遗艺人合作,让老手艺在新时代可持续传承。
■亲历者说
“爷爷念叨的府城,回来了!”
夜幕降临,两座城隍民俗文化馆和不远处的镇海楼相继亮灯。“爷爷念叨的府城,回来了!”赵荣锐欣喜地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古城居民,赵荣锐对“府城隍”和“县城隍”有着特殊的情感。“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府城隍’和‘县城隍’的故事,那时就觉得这地方特别有韵味。”
近年来,亲眼看着两座建筑在原址上逐步重现,他难掩内心的期待与喜悦,主动用手机记录下了文化馆从动工到收尾的诸多关键节点。“贴墙的时候拍,架木梁的时候拍,铺瓦片的时候也拍,连前面那照壁和水塘,我都挑着关键时候拍下来了。”他翻着手机里存着的20多个视频和大量图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每一段影像背后,都是他对家乡文化印记重生的珍视。
在赵荣锐的镜头与观察中,城隍民俗文化馆的建设遵循着对传统的尊重。据了解,“府城隍”与“县城隍”均采用潮州传统古建风格,严格按照“同高度、同地址、同平面、同坐向”的原则复建,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其中,“府城隍”按明式大木构架设计,建筑面积达1401平方米;旁边的“县城隍”面积虽稍小,建设进度却更快,目前已进入室内装饰阶段,嵌瓷、木雕等极具辨识度的潮州元素正在室内逐步呈现,让传统工艺的魅力在建筑细节中慢慢凸显。
“按传统工艺建设,不光是建一座房子,更是想把潮州文脉好好延续下去。”赵荣锐期待,文化馆建成后,不仅能让本地居民重拾儿时记忆,更能让在外的潮人回来时,一眼就能找到家乡的感觉,让这份承载着潮州历史与文化的印记,在新时代继续传递下去。
文/图:刘梓薇 董志豪
【作者】 刘梓薇;董志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