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雪峰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的山水间游人如织。西江千户苗寨的蜡染体验、镇远古城的非遗展演、肇兴侗寨的侗歌表演、“村超”球场的激情呐喊……230余项文旅体活动精彩纷呈,多元文化场景吸引八方游客。数据显示,长假期间全州17个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119.42万人次,同比增长15.49%;其中省外游客61.63万人次,同比增幅达23.24%。
这股文旅热潮并非偶然。今年暑期,黔东南州以197%的增速登顶美团“小众避暑目的地增速榜”,并跻身携程“暑期十大玩水避暑目的地”。流量背后是黔东南州强力推进景区联动改革的系统性成果:一套票游遍全州、一场球赛带火一条线路、一个智慧平台服务全程……通过票务、营销、节赛、服务、交通、执法监管多方联动,黔东南州打破景区“各自为政”的藩篱,实现客流激增与消费旺盛的良性循环。
资源整合
从“单打独斗”到“全州统筹”
曾几何时,黔东南州的景区虽各具特色,却因缺乏整体规划、资源碎片化,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游客在西江看苗寨后,需重新规划行程前往附近其他景区;小众景区则因知名度低,常年客流不足。2024年12月,贵州省委改革办印发《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以“三机制一保障”为支撑,探索景区联动新路径。
“我们以《贵州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2024—2035)》为遵循,编制《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2040)》,明确‘三山三江一中心’空间布局。”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潘丽章介绍,以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为生态基底,以清水江、 阳河、都柳江为文化脉络,以凯里市为集散中心,串联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核心景区与“村超”“村BA”“村T”三大“村字号”IP,推动景区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互补”。
规划联动之下,具体实践层层落地。目前,西江、镇远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已实施,肇兴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与榕江县贵州村超文旅体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加速推进;“3+3+N”精品线路体系全面成型,串联核心景区、“村字号”IP及小众景点。2025年1至8月,三大核心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7.8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26%;“村字号”举办地游客量同比增长17.04%,收入同比增幅达10.82%。
资金与人才“双保障”为改革注入动能。全州统筹财政资金1.66亿元,支持票务系统建设、智慧旅游、消防设施、低空飞行等项目,形成“州级统筹、县市配套”机制。同时,出台旅游人才培育改革方案,建成762人的文旅人才库,推动景区管委会、文旅部门与运营公司人才相互交流,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
客源共享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
“推行‘一票游多景’之后,游客的行程丰富了,我们的生意也更红火了。”镇远古城民宿经营者吴先生,真切感受到客源共享带来的变化。
票务联动是客源共享的核心。黔东南州创新推出“3+N”套票模式,以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三大核心景区为引领,联动下司古镇、岜沙苗寨、隆里古城等多个特色小众景区,打造多主题、多价位的旅游产品体系;搭建全州统一票务系统,打通数据接口,配套“票务+服务”产品,引导游客从“单点游览”转向“全州畅游”。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下司古镇接待游客7.03万人次,同比增长70.51%;岜沙苗寨接待游客3.34万人次,同比增长14.16%;隆里古城景区接待4.06万人次,同比增长63.71%。
节赛活动成为强力引流引擎。2025年,黔东南州成功举办2025年亚洲和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2025年贵州“村超”等重大活动,并联动高过河、杉木河等推出首届景区联动漂流赛,以文体赛事串联旅游线路。广州游客张女士说:“从苗寨到侗寨,看演出、观‘村超’,行程丰富又顺畅。”
联动机制有效缓解局部客流压力。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以往高过河漂流景区因交通不便常出现游客滞留现象,如今通过联动疏导,游客可顺畅转场西江、肇兴等景区,今年1月至8月高过河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48.99%,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
景区联动还为当地吸引来更多外国游客。1月至8月,黔东南州接待入境游客6.8万人次,同比增长17.22%。法国摄影师皮埃尔为苗绣与银饰技艺驻足,瑞士游客艾玛则在隆里古城体验“画花脸龙”后感叹:“沉浸式互动让我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服务提升
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服务”
标准化建设夯实服务基础。黔东南州持续开展旅游服务“六项整治行动”,规范餐饮、住宿、导游等环节;编制长桌宴、高山流水等民俗礼仪规范,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实施“万人大培训”,覆盖导游、民宿主、景区员工等1.08万人次,提升服务礼仪与应急能力。
智慧化赋能提升服务效率。“智游黔东南”平台接入公安、交通、气象等933万余条数据,实现旅游资源“一张图”管理。面向游客,“黄小西”AI智能体与“一码游贵州”提供线路推荐、美食指引、实时答疑、投诉处理等全流程服务;面向管理端,依托DeepSeek大模型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实现对游客画像、景区运营、营销策略的智能分析。“从订票到交通,‘一码’全搞定,太方便了!”上海游客王女士点赞道。
交通、商品联动则丰富了服务场景。黔东南州在凯里、西江等地建设7个“客运服务驿站”,开通30条景区直通车,推出12条“小车小团”精品线路,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商品方面,推进“一酸一甜一汤一药”进景区,并引入咖啡、茶饮、酱酒、文创等业态。
从“各自为战”到“全州联动”,黔东南景区联动改革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潘丽章说:“景区联动不是简单的景点串联,而是通过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系统整合,建立健全规划、经营、管理联动机制,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下一步,黔东南州将持续深化联动改革,打造更优质的旅游产品,为全国其他景区联动探索路径、贡献经验。
来源 | 中国文化报
编辑 | 吴森楠
一审 | 陈孝新
二审 | 吴胜军
三审 | 杨宇
投稿邮箱 | hpxxwzx@126.co m
关注我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