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把武汉的江滩排个先后,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私藏榜单。但要说最近江滩中的“人气TOP”,那一定是“武昌湾1956”。
武昌湾江滩位于张之洞路至解放闸之间,全场约1.1公里,在今年10月1日正式亮相后,迅速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之地。
开园迎客半月,你去过了吗?不妨跟紧我们的脚步,一起前往这个“最年轻”的江滩看一看
1
亮相即“爆款”
高颜值打卡点全揭秘
踏入武昌湾江滩,瞬间被这里的火热氛围感染。园区中人群熙熙攘攘,有组团摆pose拍照的、举着镜头直播的、载歌载舞的,热闹非凡。
那么,这里究竟有何魔力,能让众人纷纷驻足?一切还要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
长江流经此处时,受龟山、蛇山阻挡,江水向武昌岸边冲撞,在巡司河口形成了一个向江中突出的湾岸。这一天然造就的地理特征,赋予了这段岸线得天独厚的观景条件。
站在岸边极目远眺,视野格外开阔。武汉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等数座大桥依次排开,横跨天际,与澄澈江景、摩登楼宇共同构成绝美的江城画卷。
为了让游客们更好地捕捉这份美景,园区中精心打造了多处观景拍照的打卡点位和装置,每一处都暗藏巧思。
「巨型相框」
定格最美江景
从张之洞路入口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型相框”,上面写着“武昌湾1956”字样。这个相框正好将鹦鹉洲大桥与江景纳入框中,形成天然的取景框,拍照非常出片。
「江心观景台」
宛若江上T台
再往前行,一座伸入江心的观景台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前身其实是一处大型塔吊平台,改造中特意保留了基座和连接岸边的栈桥,并涂装了与鹦鹉洲大桥相同的橘红色。
远远望去,就像一条伸入江中的T台,既保留了工业遗存的历史感,又增添了现代艺术美感。虽然目前因汛期安全考虑暂时关闭,但仍有不少游客在周边拍照留念。
「露天舞台」
期待音乐盛宴
观景台附近还有一个小型露天舞台,长方形外框设计,让这里成为了另一处打卡画框。据了解,未来这里计划邀请歌手驻唱,举办露天音乐会,届时必将为江滩增添更多艺术气息,值得期待。
「观江吧台」
慢享悠闲时光
走到园区西南角,这里有一排观江吧台。座椅沿着护栏一字排开,人们可以坐在这里闲聊家常,感受秋风柔和,望着滚滚长江,惬意地消磨整个下午。
2
来一场“时光探秘”
追寻城市历史记忆
步入武昌湾江滩,仿佛打开了一本立体的历史书。这里曾是张之洞兴办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后又是武昌造船厂的所在地。行走其间,历史痕迹俯拾皆是。
在园区中段,毛主席雕像广场是武昌湾江滩的核心文化地标。毛主席酷爱游泳,在1956年至1966年间,他曾18次在武汉畅游长江,14次从武昌造船厂二码头处上下岸。这也是这片江滩取名为“武昌湾1956”的原因所在。
5米多高的雕像展现着伟人风采,望向一旁的红色文化墙上,这里还镌刻着毛主席经典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沁园春·雪》《菩萨蛮·黄鹤楼》等手迹,不少游客在此驻足,崇敬瞻仰。
广场下方的江边,一座塔吊十分醒目。暗黄色的塔身布满斑驳锈迹,工业风十足。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时,武船职工曾在此热烈欢迎,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经过精心修缮后还原了原貌,静静诉说着往昔。
还有那修旧如旧的红砂岩堤岸上,一块刻着“烈女渡”的石碑镶嵌其中,这里曾是武昌城文昌门外的长江古渡口,得名于清康熙四十二年马姓少女在此投江明志的故事。距今已300年石碑,带着它的故事,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深层的文化底蕴。
3
防洪屏障焕新
亲水游玩安心无忧
当然,在欣赏美景、回味历史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江滩建设的首要功能——防洪。
武昌湾所在位置的原有防洪墙始建于1956年,后又于1986年加高加固。经过60余年运行,结构逐渐老化,抗洪标准已难以适应新时期防汛要求。
这次升级改造中,严格按照高标准防洪工程设计,新建1045.5米悬臂式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墙底宽5-6米,墙顶高程为30米,还同步完善了防渗、护岸系统,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大幅提升了极端汛情应对能力,为城市筑牢了安全屏障。
如今,走在防洪墙内,市民游客们可以安心地赏景游玩,尽情享受亲水之乐。
✨✨✨
武昌湾江滩的建成开放,为武汉长江生态廊道新添靓丽一笔,让昔日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岸线完美蜕变,成为了一个生态优美、文韵悠长的宝地。
这里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又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与传承。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武汉的故事,也期待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共同书写未来的美好篇章。
来源:武汉江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