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座馆引领一条街,以一条街带动一座城,聆听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自述,于眼前心中,还原一座地地道道的长春。
新民向新更向心,老街新生传心声。行走于熙熙攘攘的新民大街,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门前驻足,深深凝望,静静等待。凝望一座立体的故乡,等待一场完整的邂逅。
更新长春城市历史纵向发展表述的话语体系,理清长春城市发展整体脉络,告诉人们一个更加多维、饱满、完整的长春,这便是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肩负的使命。
打破固有印象
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是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新民大街)的主入口,以建筑、展览等物质载体向大家传达新的历史发展叙事体系,改变街区带给人们的“固有印象”,体现历史建筑是为文旅、人民服务的活化利用价值。
建筑是文化的符号,也是传述历史的密码。在新民大街上,带有鲜明特色的历史遗迹很多,为何会选中长春日报社旧址大楼作为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改造主体建筑呢?
答案锁定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轴上。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昊
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昊解读道:“长春日报社旧址大楼并不属于历史建筑,处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域范围之外,相比核心保护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可操作性更强,改造空间更大。这栋建筑的南北两侧是‘一院四部’,在新民大街的地理位置上,属于偏中间区域;东西两侧则连接了桂林路和红旗街商圈,如果建立一个文化街区与商圈的空间坐标,那么这栋建筑刚好位于坐标原点处。对于整个文化机构改革而言,改造前的长春日报社本身代表着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属性,改造后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可以看成是对这种社会功能的焕新和延续,在建筑功能的内在联系上,也起到了衔接作用。”
方便操作、具有时代代表性、体现街区的辅助性价值、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选址改造,在深思熟虑后绽放新辉。
这栋建筑作为长春日报社时的房顶,形似“钢笔尖”,而改造后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则是以一种传统中式攒尖顶的建筑符号回归。本次改造,是更(一声)新,也是更(四声)新。
新民大街的主题词是“向新”,更希望体现出一种民族形式的变化。“在多种方案的筛选过程中,选择了现有建筑的屋顶形式——主楼、塔楼共同形成一个民族风标志化的状态,在整个街区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地标。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彰显。我们不想停留在伪满八大部旧址的层面上。”王昊述说着改造背后的意义,“我们不否定历史,但也不想让游客来到新民大街,就是为了观看伪满‘官厅街’,而是希望大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希望给游客呈现出更多样的、时间段更完整的长春近现代史的浓缩。这也是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新民更新’主题展览的意义所在。我们要有以胜利者、解放者、建设者的姿态,客观回溯每段历史。”
凸显人民主题
围绕人民观紧随时代性
新民大街,以民为核心。“人民的视角”是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根基。放眼馆内馆外,各有千秋,互成一派。
“新民更新”包含了三个大层次。1931年,长春开始了抗争史,1933年街区规划初现;1950年,长春解放后,新民大街迎来再次更新,回应了新中国建设时期人民对医疗、教育、科研的的期待;2025年的改造是新近的一次重大更新,是在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寻找城市文化中心的大背景下,把新民大街打造成一个可供人们文旅畅游的新场景。
更新后的新民大街,不仅公共设施更加人性化,且持续开展丰富的利民、惠民活动。
馆内看,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以“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为叙事主线,编织出立体化的城市记忆图谱:五大基础展陈《新民更新》《长春故事》《长春时间》《城市之光——先生北上》《长春非遗》,从街区变迁到城市发展,从精英群体到非遗传承,诉说着长春人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特展区《古都对话》以七大古都为镜,映照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书店、文创、餐饮等多元业态,让历史与烟火气交织成诗。这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美好生活的探索者。
馆外探,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也是新民大街的游客集散地。从2025年7月5日新民大街开街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及门前的广场接待、举办了数百场活动。唐国强、杜旭东等文化名家推介长春文旅的路演现场是在这里;为社区居民及游客放映经典影片是在这里;长春城市文旅微短剧《云上天蓝》新闻发布会的举办地是在这里;长春文旅街头音乐会也在这里开嗓;首届“春京西文学季”作家采风,著名作家格非、苏童、班宇老师也来到了这里,还有目前备受关注的“新民市集”“花车巡游”也在这里设立点位......无声的博物馆与馆前广场,正以生动多元的方式,与大家产生新的链接,向越来越多人,讲述着长春故事的精彩进行时。


“除了日常化开展的活动之外,新民大街逢重大节日和周末会潮汐式封街,成为步行街,极大程度实现引客入“新”,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也更好地履行了游客集散中心的功能。”王昊说道。
活动时间表上满满当当,甚至夜间逛新民大街的人比白天还要多。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营业时间已经从9:00——18:00,而后延续至20时闭馆,再延续至22时闭馆;且取消闭馆日。
“希望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能回应市民的热情。过去,我们可能一年举办一次‘博物馆之夜’,现在几乎天天都是。”王昊笑谈,以活动引客流,用文化留客流,而文化的序篇式“解读”与典籍化“深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反哺了旅游,“这就是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人群集散功能的体现。”
同时,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中,还蕴藏着关于其他博物馆、展厅的介绍,有效地将街区的十五处历史建筑、公园、广场紧密链接。
而这份集散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新民大街上。起始站设立于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三辆春城漫游巴士,则将这份功能的辐射面积大大扩展。

春城漫游巴士的观光线路共分为两条,均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为起止点。小循环途经文化广场、新民广场、红旗街、工农大路,长影旧址博物馆设置停靠站,经过10个历史建筑,3个景点,全程7公里,运行时长40分钟,实现历史文化景点的高效串联。大循环途经自由大路、人民大街、长春大街、亚泰大街、长通路、伪满皇宫博物院、上海路、春京西、人民大街、人民广场、解放大路、文化广场后返回起始点,伪满皇宫博物院、春京西、伪满中央银行旧址设置为停靠站,全程25公里,运行时长120分钟,沿途经过31个历史建筑,全方位展现城市历史风貌。
将固定的景点,以漫游动线串联,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就是这条长春文旅“项链”形成闭环的关键一点。
唤醒集体记忆
让每代人找到完整饱满的长春
不片面观历史,不切割文化脐带。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力做历史的讲述者,第一次较为系统不中断地从1800年开始,溯源长春的城市发展。用“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为线索,梳理出文化脉络,阐述长春历史价值。“在1931年之前,长春还发生了很多事情:闯关东、如何建制、文庙如何建成等等,有很多知识点现在仍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却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我们将其串联起来,希望让人们重新看到。”王昊说道。
这种完整性,除了体现于对历史的追溯外,还在对文化的保留上。
博物馆四楼,主要讲述的是“一群人”的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北上,文化兴城。而这则恢弘的文化叙事线外,还有一批民间手工艺人的薪火相传,将非遗文化传承至今。
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既客观也别开生面地将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这也是历史讲述者的视角体现。
如今站在馆前,端详这座沉稳又富有朝气的建筑,哪曾想这是于2025年2月28日开始破土拆旧,4月30日开始正式布展,6月30日双线竣工——大楼主体竣工、内部展览竣工的杰作。施工工期140天、布展周期60天,任务之艰巨,压力之大,经多方努力,最终顶住压力,于7月5日正式开馆。“双线施工是非常艰难的,之前从来没有做过一场内部无尘化布展和外部土建同时施工的展览。”王昊回忆道,“开馆后,人民群众的反响很好,从老到小,每一代长春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记忆、乐趣。”
把历史放在历史当中去看。对历史回溯,对未来展望。新民更新、焕新、向新,欣欣向荣,也让人更加心潮彭拜。
十一假期期间,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为4.2万人次,进行79场公益讲解,举办了7场社教活动;开馆至今,共接待30﹒31万人次。
这是人们给出的最有力评价。
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众志成城、厚积薄发,努力活出自己的未来。现在,这条街、这座城、这群人,正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风貌状态,铿锵、扎实地续写着每一个现在。长春,一座值得期待的城市;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一扇不负打开的时空之门。趁金秋正酣,若内心仍有空档,不妨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邂逅一段长春新奇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