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马状元
图文 | 张克奇
一
每次去拜谒马状元,我都是先去状元祠,再去状元墓。
马状元尊名马愉,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是我们临朐县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邑人皆以其为傲。其先祖为汉代马援,扶风(今陕西兴平) 人,为伏波将军,助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所以马氏至今尚自称为“伏波世家”或“扶风世家”。马援后世散居各地,至宋末,有个叫马近的为青州府学教授,入元后不仕,避居临朐,遂以为家。自马近至马愉父亲马士贤,六世为儒,多以教书为业,皆有贤德。马愉于宣德二年(1427)大魁天下。明清543年间,山东共出了10名状元,马愉为其一。其官至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讲学土,在上朝时突发疾病不治而逝,年仅52岁。马愉逝世,明英宗异常痛惜,赐给御葬,并派礼部尚书胡濙代祭,后又赐谥号襄敏。
癸卯年八月二十一日,国庆假期里,怀着一颗尊崇之心,我再次去看马状元。状元祠位于朱位村中央,南北主大街学士街东,南边不远处有一条小河由东南向西北斜流而过,最后注入弥河。到达目的地,迎面首先看到的是广场上今年新建成的一座大牌坊,坐东朝西,气势恢宏,做工精美。正面额匾“状元基业”,楹联曰“伏波勋业鸣金马,襄敏家声振玉堂”。后面额匾“祠宇呈光”,楹联为“宗庙维新桂树永荣马氏族,河山祥瑞恩荫常护状元门”。广场东边矗立着状元坐像,高大阔然,和蔼慈祥却又不怒自威。
状元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临朐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2012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祠堂的钥匙就放在与其紧邻的便民超市里,谁去谁拿,随开随关。整个祠堂坐北朝南,古朴典雅。大门以青砖小瓦构筑,额上“状元祠”三字为马愉第十八代孙、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的马连礼所书。两侧有联亦曰:伏波勋业鸣金马,襄敏家声振玉堂。大门东边立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走进院子,虽然不算大,但是布局紧凑精致。正面两缸荷花,寓意马愉一生清正廉洁。院子西侧立有几通石碑,分别为《状元祠修扩记》《捐资修扩状元祠功德碑》《朱位村修路建桥捐款榜》,所记皆为善行义举。最北面还有一横着的小块残碑,立于“嘉庆乙未岁仲春之吉日”,内容因字小且以金黄色描之,不好辨认。后根据马愉十七世孙马文强拓片才勉强认出上面的部分文字:“祠堂者公所也族叔祖维泗公倡议建祠堂工料资费悉合族人力共为之而基地则我曾祖秋水公遗业……”。由此看出其为建祠堂的碑记。院子东侧有一棵流苏树,为当年修建祠堂时所植,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雨沧桑,已然干枯,昔日硕大的树冠也已散去,只留一搂抱多粗的树干巍然矗立。让人惊奇的是,前些年此树自根部又生发出两株小苗,攀着老干茁壮成长,如今已有胳膊粗,与老干浑然一体,仿若老树重生。树的南边有一通立于清光绪五年的《襄敏公祠堂记》。
祠堂为三间大厅房,此额匾“状元祠”为马氏后裔、曾任临朐县政协主席的马奎所书。门口两侧有楹联两副,内联为“左昭右穆承祖德,春尝秋祀序源流”,外联为“光前惟念祖宗德,裕后还望子孙贤”。颇有深意。房屋东南角基石嵌有一石,“状元基业”四个金黄色大字熠熠生辉。经咨询、求证马凤坡、马文强、王兆亮、马世博等人,才识得其右上方写的是“迟竹窗书”,左下方为“大明万历元年玄孙马讲承修”。迟竹窗为临朐明代嘉靖年间进士迟凤翔之子迟尚节。
钥匙共三把,全都一个样。去小超市里拿时我问哪个是开大门的哪个是开祠堂门的,那人说他也不知道,只能试着开。刚才开大门时,试了两次才打开。此时站在祠堂门前,我突然起了一个想法,看看能不能一次就打开。因最近多事缠绕,多有不顺,我想借此预测下今后运气几何。没想到果然如我所愿,心情立即有些松爽。
随着两扇厚重木门徐徐推开,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尊状元半身雕像,雕像前面的长条几案上摆放着新鲜水果和崭新的茶杯酒杯。雕像后面墙上挂有状元及其夫人像,两边是中国书协会员、临朐县书协主席张俊庆书写的篆体对联:祖宗远守伏波诫,家世常留绛帐风。其他墙面亦得到充分利用,分为“首语”“马愉简介”“马愉生平”“马愉的轶闻传说”“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马公行状”“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赠礼部尚书马公墓志铭”等版块,全面详细地展现了马愉的生平事迹及对其评价。
祠堂东新修建一个小院落,与之相通。北面正屋三间,额匾为“状元生平事迹陈列馆”。我想三把钥匙中有一把就是这里的了,于是就想再试试几次能打开,可是到了跟前却发现横插的门栓上并没有落锁。进入房内,没看到什么陈列,四周只是悬挂着一些书法作品,大都是状元后裔所书,我熟悉的有马沧龄、马立国、马凤坡,还有一幅是由马愉十九世孙、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马庆洲撰写、王兆波所书的《澹轩公雕像创立记》。马庆洲醉心状元祖研究已久,对于马氏文脉的传承功不可没。院落东面和南面都盖有偏房,只是还未完全利用。正房前东西各栽植了一棵桂花,金秋时节如约盛开,花瓣虽小却密密匝匝,芳香四溢,使人不禁深深呼吸几口,愈加神清气爽。想来,这里面亦蕴含着状元的懿德之馨吧。
二
沿学士街行至村南顺西南方向斜坡而上,直行到村西头又拐弯南行,路两边柳树排行成荫,至尽头再向西北方向直行,两边皆是柏树列队,品种不知,全都昂扬向上,令人陡然升起肃穆之心。百余米后又折向北,前行不长时间,便到达状元墓。
状元墓在朱位村西南一座高岗上,坐西朝东,迎面先有石兽石羊石牛分列左右,又有文官武将左右把守,皆为造墓时所立,在五百年后的特殊时期被砸,或身首异处,或断臂缺腿。后人感恩祖宗阴德,遍寻方圆一二十里地,终得先人足迹,以古物配新器,好歹合二为一。为了这种合契,甚至连手指粗的铁铆钉都用上了,让人感到有些生生的疼痛。一块石碑显示,马愉墓也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了潍坊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很大,前面有石碑五通。正中一通竖写“明状元襄敏马学士之墓”十个大字,字体清秀却铁画银钩。两边的小字皆被凿去,模糊不清。据说是马愉做会试主考时所中状元商辂所题。北边第一通是马愉去世后,明英宗于正统十二年(1447)农历九月十八日,钦命礼部尚书胡瀅祭奠马愉的《御祭文》,详细介绍了马愉中状元后的为官经历,恪尽职守,端慎宽厚,对他的德行做出了很高评价。第二通为《北方第一个状元碑》,内容里说 “自隋开科举试至本科以前状元都集于南方本科状元马愉是第一个出自北方的状元”。
对于马愉的这个状元,有的说是“明代江北第一状元”,有的说是“明代江北第一制科状元”,此碑上又说马愉是自隋开科举试以来第一个出自北方的状元,皆不准确。首先,明代以前北方已经出过不少状元;其二,“江北”和“北方”并非同一个概念;其三,据马庆洲、王咏诗等专家考证,明代科考并无制科一说;其四,“第一”是以什么或者以哪方面为评判标准,似乎也不太好说。所以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马愉为明代北方第一位状元”。也有人说韩克忠才是明代北方第一位状元。这就不得不追溯到那个著名的“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由于所选取的五十二位进士都是南方人,再加上主考官刘三吾也是南方人,引起了北方考生的强烈不满,纷纷指责刘三吾偏袒南方考生,徇私舞弊,于是联名上疏,引起明太祖朱元璋大怒,将考试官治罪。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六十一人,全为北方人,以韩克忠为第一名。时人称之为“南北榜”,也称“春夏榜”。因此榜情有特殊,故所见明代史籍中,仍多称马愉为北方第一位状元。曾任明内阁辅臣四十余年、内阁首辅二十一年的杨士奇亦云:“宣德以前,皆南北士合试,未有北士居首选者。有之,自马愉始。”
南边第一通碑,乃英宗皇帝于正统十二年十二月初三钦命山东布政寺左参议黎琏赐祭马愉的《御祭文》。在马愉去世的三个月内,两次赐御祭,可见英宗对这位老师的深深眷恋。第二通是《澹轩公神道碑记》,碑文为宣德八年状元、与马愉同为宰辅的曹鼐所撰,介绍了开科取士的重要性,以及马愉考中状元后曾教授太子(即后来的英宗皇帝),参预机务为排在第四的宰辅。此碑也是对马愉为官品德的高度肯定。
神道碑南侧,并排矗立着两幢巨大的龟驼碑。北边一幢,两条蟠龙缠绕的碑帽中间刻有“题名”,此碑正面乃当时的礼部尚书胡瀅代皇帝御祭时所书。背面是家谱,记录从马近居朱位到马愉后五世孙,共十二代。此碑与墓前的石碑也都曾遭砸毁,直到2000年后修缮状元墓时,才又寻得,重新修复或添加。南边那幢为马愉次子马徽后人于2000年初所立,也是蟠龙龟驼碑,正面的“伏波家风,万世传扬”八个金色大字为马愉第十九代孙马希明所书。背面记录自黄帝至赵兴马氏得姓祖,一脉相传,到马援、马愉,直至近现代,各朝各代所出的马氏名人。
自马愉去世到现在,五百多年来,马氏族人不忘祖宗荫惠,每年的“一百五”和农历十月初一,族人代表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奠这位状元祖,表达深深的怀念和敬意。据说状元墓原来占地100余亩,墓周围遍植苍松翠柏,乃有名的“状元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些树木悉遭杀伐。2000年后马氏后人开始陆续补植,墓地才又重新苍翠起来。一通立于2008年清明的《状元林植柏记事碑》,对此有详细记述。
我这次去状元墓,恰巧状元族谱碑立成。此族谱碑位于状元墓西北方向,共十五通,分三排,每一通上都有红绸覆于其上。前排单独一通为状元自六世祖马近至其下五世,后面两排各七共十四通依次排列。以状元为一世至第十三世,皆有其名。跟正在为立族谱碑忙活的马氏一后人攀谈,他说因为状元祖,自明英宗始,朱位即“自成一社,不设里正”,享有减税赋之待遇,族人对此感念不已。他还说了两件事我不曾听闻:一是古时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株连九族,马愉叔父马士能担心于此,居然在其高中状元后遁逸他乡;二是有个犯了事的虽为马姓却非马状元一族的人得知官府要查办他,便偷偷借来马状元的画像挂在家里,官府的人见到这幅画像后,赶紧揖拜,也因此未对那人实施抓捕。此事后来被揭发,那人被处以严刑,出借状元画像的人也受到责罚,被族人唾弃。
从状元墓往回走时,突然发现正对墓地的道路的东侧生长着一溜芦苇。初秋时节,芦花洁白如雪,在微风中飘曳。问一行人,说其皆为野生。
三
在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宰相为官极之人。马愉由状元而入阁,荣极一时。关于马状元,不论是文字记载还是民间流传,都对其功绩德行和诗词文章评价甚高。
2000年秋,因连降暴雨,状元墓部分塌陷,其族人借修复之际,入墓探之,《马愉墓志铭》方现于世。《墓志铭》刻在两块正方形石灰石质的石头上,长宽均为62厘米,厚15厘米。一块为篆刻阴文“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赠礼部尚书马公墓志铭”;另一块为铭文正楷,共42行、1329字。铭文由嘉议大夫、户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修国史知制诰兼经筵官陈循撰,中顺大夫、太常少卿、直文渊阁黄养正书(曲阜孔子墓碑上的篆文“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即其所书),中议大夫、赞治尹、太常少卿兼经筵侍书程南云篆额,堪称文物瑰宝,也足显马愉地位品德之尊贵。
《马愉墓志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马愉的生平和业绩,其中说到因其博学多才而博得皇帝的器重,又因一路教导、扶持英宗皇帝连连授封。马愉为人谦和,高中状元之后与乡人往来不断,在他去世后,自勋贵至公卿大夫、乡里亲朋,莫不悲痛。第二部分铭辞为四言句,共20句,言及马愉因病死于官任,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令人嘘唏。
马愉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且有胆识。据传他读私塾时,院中有棵樱桃树,一日,樱桃被偷吃,老师便集合起学生追查偷吃者。老师喝问:“拨箔障,摘樱桃,何人所做?”诸生面面相觑,不敢回答。马愉略加思考,起身对道:“步蟾宫,攀桂枝,乃吾之为。”老师听了,却转怒为喜。因为马愉不仅对偷吃樱桃供认不讳,而且对句对仗严谨,更出语不俗,确非寻常。还有一次,老师为试马愉才华,给了他一张课本大小的纸,要他在纸上画出一千匹马。马愉并无难色,先在纸上画了一座大山,然后画出一条从山后延伸而来的大道,最后画了一匹刚从山后露出头胸的奔马,马身后再画上卷扬的飞尘。老师看后问马愉:“我让你画千匹马,你怎么只画出一匹?”马愉回答道:“这是一匹马,其余九百九十九匹马都被大山挡住了。”老师点头称许。
《明史》记载:愉端重简默,门无私谒。论事务宽厚。《国朝献徵录》亦有记:(马愉)端厚凝重,谨畏勤恪。他自幼即以孝著称,对亲生父母和继母均孝敬有加,传为佳话。八岁时,生母刘氏去世,他执丧如成人,因哀伤过度得病,数月方愈。其父继娶魏氏,愉事之,一如亲生母亲。后魏氏又去,其父再继娶张氏,愉事之亦然。马愉为官后,曾想把父母接到身边侍奉,但因其年事已高,且依恋故土,终不能如愿。他便将自己的俸禄转至县里,用于奉养双亲。正统十一年三月,其父得病,马愉请求回家探视,英宗特诏由驿站负责接送,并供给路费。到家后,其父甚为高兴,病愈后,即命马愉急归京供职。
马愉久宦于外,时常惦念家中双亲。临朐同乡、在太医院从医的刘源清,因母亲年高请辞回乡,临行之际,马愉赠文相送,并感慨道:“今归奉寿母在高堂之上,诸弟若侄朋戚旧故,长少咸在,怡怡欣欣,捧觞为乐,则母氏悦豫欢畅,年虽加而身愈康。源清于是喜跃忭蹈,快然以自庆其幸也,为何如哉!噫!予二亲在堂,别来数岁,未卜归养遂在何日。故因源清行,临文重有所感。”(《送刘源清还乡养母序》)从此文中,我们不难体会到马愉不能侍奉双亲于膝下的遗憾。他一生不图厚积,乐善好施,虽然薪水有限,生活俭朴,但遇到贫困的就给钱给物,去世的就帮他们体面下葬,为人称道。
马愉在任时,发现不少郡县的粮仓失修,狱中久押不审的犯人多有狱死者,便上奏皇帝,皇帝准奏,督令建仓储粮,审理冤狱,使上述状况一时有所改变。一次边境遭到侵犯,朝廷拟遣将率兵征讨,恰逢别部使者至,许多大臣主张将其执之问罪,惟马愉等二人持相反意见,指出“赏善罚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武”。皇帝采纳他们的建议,以厚礼相待来使。马愉虽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宦官王振擅权时,连五将四相都争相巴结,惟马愉不登其门。
马愉去世后,英宗赐资善大夫,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古时讲官、职、阶、爵等,尚书为官名,翰林学士为职名,资善大夫为阶名。一般死后仅赠官,马愉为皇帝老师,正统皇帝特旨赠官又赐职,连同赠阶,后来成为定例。由此可见皇帝对马愉的特殊感情。《明史》有记:“赠官兼职自愉始。”
马愉一生著述颇丰。“适兴依林樾,逍遥乐此心。练囊随杖履,缃帙散光阴。贤圣遗风远,鸢鱼至理深。高怀千古上,自不染尘襟。”《林间行读》 “生计烟波与碧岑,白云深处有知音。相逢一笑斜阳暮,说尽红尘万古春。”《渔樵问答》“闻说匡庐万丈峰,峰前飞瀑似垂虹。欲寻濯足知何地,却见湍声落云中。”《坐石观泉》“披云直上最高巅,石势巍巍欲插天。日暖峰峦生万态,地灵今古孕多贤。崖封苔藓几千尺,树带烟霞数百年。登眺不知豪兴发,敲诗对月夜忘眠。”《游沂山百丈崖》这些诗作不仅充分显示了马愉的才学,也展现了他的思想和志趣。
虽然马愉自为官始即一直在朝中,且积年为帝师,所著诗文,以优游、述怀、感遇之类为主,多为讲章、序跋、铭记等实用文体,但质量较高,因而得到当时和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与他同时代的翰林院侍讲学士杜宁评价其文曰:“……为文章敏赡,不务雕斫,而浑厚典雅,自不可及”。明户部尚书、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内阁大臣刘珝在《澹轩集序》中的评语:“公平居为诗赋,用字著语,皆有程度;典雅新邃,一归于正。”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马愉小老乡冯惟敏在《嘉靖临朐县志》中也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为文章敏赡,不务雕斫,而浑厚驯雅,自不可及。”
因年仅五十二岁就急病身亡,马愉诗词文章在其生前未能编辑成书。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山东布政司左参政邢居正巡视各府县,在临朐从马愉后人手中得其手稿,便嘱托青州知府刘时勉“校雠侵梓,以广其传”。刘时勉校正后,由时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寿光人刘珝作序,取名为《澹轩文集》,共7卷,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刊刻流传。可惜此本刻印不多,今已失传。嘉靖年间,临朐进士迟凤翔于历下(今山东济南 )书店中,购得残编一帙,大喜。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已为官多年的迟风翔还乡省亲时,又从马愉曾孙马玑、马珩等人手中,索得未曾刻印的手稿若干篇,捎至郧阳巡抚任上,令郧阳府学训导林震、生员秦守卿二人重加校阅,合先后所得,厘为八卷,分为四册,付郧阳府知府张循刻印流传,并改书名为《马学士文集》。后被收入《四库全书》中。至近代,上述两刻本已难见到。1986年,马氏族人曾据迟刻手抄本出过一个前六卷本,书名仍为《马学士文集》。1998年,国家出版发行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在集部第32册中,收录了迟刻《马学士文集》全八卷,共收讲章(为皇帝上课所准备的讲义)17篇、赋颂5篇、诗230 首、赞5则、歌3篇、铭5篇、序102篇、记5篇、跋11则、哀词4篇。2011年,保存在民间的马愉手迹被发现,临朐县史志办以《马愉手札》之名,制成折叠式册页,世人争相收藏。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不仅为研究马愉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也让人们更加真切地触摸到了其脉搏,感受到了其气息。每次翻阅它们,走近它们,我都感觉是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拜谒。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求证问询了许孝义、马庆洲、王兆亮等多位专家学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作者)
张克奇,山东临朐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潍坊市文联签约作家。已在《散文》《雨花》《散文百家》《山东文学》《黄河文学》《北方文学》等发表文学作品12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外文摘》等转载,收入多种选本,获刘勰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山东散文三十年创作新锐奖等多项奖励,长篇纪实文学《市井》入选山东省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散文《击中我生命的那些碎片》荣登《读者》(原创版)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排行榜第二名,散文《时间的针脚》被选作2024年安徽省专升本语文真题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此外还创作歌词《致敬祖国》《永远的信仰》《好人》等二十余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