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时,驱车行至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竟发现这里藏着一座古城,更惊喜的是这城原来曾叫作黎阳城。
啥也别说,先住下,慢慢来逛,寻找一下黎阳城旧事。
首先,理清黎阳城、黎阳仓、浚县、浚县古城几个概念。
关于黎阳城,抖音百科如是说:北魏孝昌年间,分汲郡置黎阳郡,下辖三县,治所黎阳城(今浚县城)。
关于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规模最大的官仓,为运河漕运的历史见证。如今浚县县城城东大伾山北麓东关村尚存遗址。
关于浚县,1994年,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名胜古迹3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
关于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紧滨京杭大运河卫河(永济渠),典型的运河古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城东傍大伾山,南包半座浮山,形成“两架清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山水城格局。
对于魏征,也简单介绍几句吧。魏征为识明君,曾几易其主,后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有“千秋金鉴”“千古诤臣”之誉。
魏征与黎阳城的故事就先从黎阳仓开始聊吧。
隋朝末年,魏征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武阳郡郡丞元宝藏当典书记,协助处理行政事务。
一日,元宝藏收到民部急函“命武阳郡征调民夫两万人,大车一万辆,到黎阳仓运粮,送往河北涿郡。限期一个月,若有延误,革职处理。”
元宝藏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丢官,甚至还会丢命。只好征求魏征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郡丞官职,当于不当,不在民部,而在自已。”
一语点醒梦中人,见元宝藏决心造反,魏征又献计:”可假借民部之命,取得黎阳仓粮,赈济武阳饥民,赢得百姓拥戴,郡丞位子可保,且可独霸一方。”
魏征第二次与黎阳发生故事,是随李密降唐后,毛遂自荐,劝降徐世勣(字懋功)。
徐世勣为李密手下大将,手握重兵,占据大块地盘,并未随李密一起降唐。
随山东安抚使李神通到黎阳后,魏征写信给徐世勣进行投降。收到书信,徐世勣决意降唐,并约好以李密名义献上所占一切。
不料窦建德攻破黎阳,魏征及李神通、徐世勣都被俘虏。直到李世民击败窦建德,魏征得以再次入唐,当上太子洗马,为太子李建成服务。
而徐世勣,更是被赐姓李,后因避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
魏征与黎阳的第三段故事,就是后来编纂的《隋书》时,对黎阳的记载。
《隋书》里是这么写的:“后魏置黎阳郡,后置黎州。开皇初州郡并废。十六年又置黎州,大业初,罢。有仓。有关官。有大伾山、枉人山。”
漫行浚县古城,昔日的历史已化作云烟,却也还留下了丝丝痕迹。
古运河、老城墙、东关石桥、北仓口、文治阁、县衙、文庙、世袭翰林府等一处处文物古迹,依旧能触摸到古城昔日的风采。
至于魏征与黎阳城的故事,可在他的诗作《述怀》中咂摸出一些滋味“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