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任闻
万里长江第一条跨江电气化公交线路活动纪实
2025 年 11 月 15 日上午,汉口江滩・兰陵门内的长江 7 号主题邮局热闹非凡,人文武汉与长江 7 号主题邮局联合举办的江滩文化公开课 ——《万里长江第一条跨江电气化公交线路》在此拉开帷幕。
主题邮局外,“长江 7 号主题邮局”“长江文化邮局” 的标识格外醒目,“心里有你,信里也有你”“连接美好,江城印述” 等温馨标语点缀其间,与周围的江滩景致相得益彰,提前为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上午 9 时 30 分,讲座准时开始。主讲嘉宾郑亮老师一上台,便凭借其丰富的履历 —— 武汉大学工商管理 MBA、横纵巴士线路智能设计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武汉市公交线网优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双源无轨电车工作部副主任,吸引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目光。
台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们聚精会神,他们是专程来听这一场课的;人文爱好者们拿着摄影设备,随时准备记录精彩内容;文史工作者们则带着专业的视角,期待从讲座中挖掘新的研究素材;旅游爱好者们更是兴致勃勃,盼望着能了解武汉交通背后的城市故事。人文武汉负责人侯红志专程到场,对这场公开课给予了高度重视。
郑亮以“武汉无轨电车① 路” 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这条万里长江第一条跨江电气化公交线路不平凡的历史。当他提及“苏联专家在规划武汉长江大桥时就建议电车系统一体设计”、“武汉的电车技术曾经输出到菲律宾和摩洛哥等国家” 时,台下瞬间响起阵阵惊叹声。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令人自豪的瞬间;人文爱好者们则忍不住相互交流,分享着内心的激动。郑亮的讲解条理清晰,既有详实的史料支撑,又穿插着生动的故事,让原本略显枯燥的公交历史变得鲜活有趣,仿佛将观众们带回了武汉电车发展的峥嵘岁月。
11 时许,讲座进入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踊跃提问,问题涵盖武汉电车未来发展方向、跨江公交线路设计难点等多个方面。郑亮先生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时而引用专业数据,时而结合实际案例,让每一位提问者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互动结束后,参与者们都收到了武汉巴士文化传播中心提供的 “武汉电车钥匙扣” 和《万里长江第一路》画册,大家拿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纷纷表示这份礼物既具有纪念意义,又能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武汉电车文化。
随后,精彩的“彩蛋” 环节登场 —— 郑亮先生化身导游,带领大家开启了一场时长 1 小时、步行约 2 千米的汉口江滩万里茶道遗迹 city walk。
沿着万里茶道的历史路径前行,郑亮先生一边引导大家参观新泰大楼、新泰茶站的供水房、巴公房子、宋庆龄旧居等历史建筑,一边讲述背后的人物故事。在讲述万里茶道的历史故事时,有观众不时停下拍照,想要留住这与历史对话的珍贵时刻。当讲到巴公房子的由来时,大家都放慢脚步,认真聆听,眼神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沿途的“洞庭街”、“胜利街”、“黎黄陂路”等老街道,更是让大家感受到了武汉老城区的独特韵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当年商贾云集、茶道繁荣的年代。
这场江滩文化公开课意义非凡。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它让武汉的电车文化、万里茶道文化以及历史建筑文化得以生动展现,尤其是让年轻人有了深入了解这些本土文化的机会,弥补了他们在传统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地方文化知识空白。
从城市认知层面而言,活动将武汉的交通发展与城市历史紧密结合,让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感受到武汉在交通领域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进步。同时,这种“讲座 + 扫街打卡” 的新颖活动方式,巧妙地融合了城市人文与旅游,为武汉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了武汉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活动花絮:
摄影:邓伟明
欢迎关注本号并在最下方留言!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
主编:田联申
欢迎来稿 请注明原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