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但就在西岳华山山脚下,有座“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的古建筑群可堪媲美。
不仅是因为它红墙碧瓦的辉煌,更因为这里来过56个皇帝!算得上是西安周边卧虎藏龙的底蕴深厚之地。
更重要的是,这里距离西安车程也很合理,高铁最快28分钟到达华阴,下来走一公里左右就能到,比我上班通勤时间短多了……
这里就是——西岳庙。
PART。1
「陕西小故宫」
西岳庙又叫“西岳华山神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大型庙宇,俗称“大庙”。
“集灵宫,武帝起,莽曰华坛也。”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为祭祀华山神,在秦岭黄甫峪口处修建了一座庙宇,赐名“集灵宫”。后来,东汉桓帝刘志认为“望祭”更能体现皇家威仪,便将集灵宫迁至现址,后改称西岳庙,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圣地。
西岳庙不仅仅是一座庙,历经汉、魏、隋、唐及宋、元、明、清等朝代兴建整修,更是形成了今日重城式“日”字结构、六进院落。
左右对称的布局,层层递进的气势,再加上对望华山的灵秀,真的只有来了才能体验到“陕西小故宫”的赞誉为何而来。
PART。2
「皇家别院」
漫步在红色高墙和金黄色琉璃瓦的殿宇之中,让人感受到的是皇家建筑的气场和历史文化的沉淀。
西岳庙坐北朝南,正对华山,占地约186余亩,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御书楼等主建筑沿着南北轴线次第排开,在参天古柏掩映之下,飞檐高耸,斗拱密布,气势恢宏,也不缺园林之趣。
据相关文献记载,汉代以来,或求雨,或避灾,或祈福,历朝皇帝亲至华山祭祀的,不下56位。因此称西岳庙为“皇家别院”也不失贴切。
甚至,就连这里的建筑名称,都带着很浓厚的皇家味道。
午门(五凤楼):一座由城门、城墙、城楼组合起来的午门(五凤楼),不仅华美壮观,还是明代古建。
棂星门:这个门楼上雕刻着九条龙,彰显着西岳庙至高无上的等级,有“九龙口”的别称。
“天威咫尺”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是西岳庙3座石牌坊中最气派的一座。千年古柏掩映四百年前的石牌楼,气场拉满。
灏灵殿:整个西岳庙的中心建筑,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主殿。这里供奉的,就是五帝之一、为民降福祉的财神、华山之神白帝少昊。
寝宫:灏灵殿后有寝宫,是专供帝王或钦差大臣祭祀华山神后的休息处。过寝宫,出后宰门,就出了主城的后门,进入广阔的花园。
御书楼:楼里有一块乾隆手书的横卧碑“岳莲灵澍”,据说,这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横卧碑了。
万寿阁:万寿阁是西岳庙最北端的高台建筑,登上万寿阁,也就登上了西岳庙的北城墙。遇上好天气,站在这里可以俯瞰西岳庙全景,遥望华山群峰。
别说,从这里往上走,特别有上朝的感觉。
PART。3
「陕西小碑林」
西岳庙不是普通的道观,而是祭祀西岳华山大帝的神庙。从汉武帝开始,就总有课本上能挂的上名字的名人留下祭拜的痕迹。
在西岳庙漫步,低头俯视,就可能看到左宗棠撰写的敕修西岳庙碑文——
哪怕是棂星门里的西南角的这堆其貌不扬的“乱石”,也是大有来头。其实它可是著名的“天下第一碑”——《唐玄宗御制华山铭碑》。
这块碑曾经高约十五米,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经过西岳庙,于此放火焚烧碑楼。正逢天降大雨,雨水浇在烤得通体透红的碑身之上,冷热相激,导致石碑碎裂。
最为人称奇的是,从诞生之初,西岳庙的地位就从来没有衰落过。从五胡乱华后北魏时期进行重新择址修建,再到唐宋明清历代帝王名人在这里祭祀、加封华山神,人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华山的敬仰,也没有改变过在这里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习惯。
建筑和建筑之间散落的碑林铭刻,也就更值得细细品味了。西岳庙数度“葺故重新,起圯植倾”还能出现在现今的世人眼前,这些碑刻都是见证者。
华岳庙碑、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五岳石残碑等,记录着皇帝们对西岳华山的顶礼膜拜。万纽于瑾、李商隐、李攀龙等文人墨客,则是留下不少溢美之词,这都是从历史深处穿越而来的文化光辉。
像这样满载历史印记的石碑雕刻,在西岳庙还有很多。这里不仅承载着独有的山岳祭祀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宗教神秘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千古名碑荟萃绝唱之地。
1988年1月,西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全面整修西岳庙,先后拨款4500余万元,按照从乾隆时期流传下来的岳庙全图碑,一期工程修复了中轴线上的五凤楼、万寿阁、寝宫等建筑;二期工程对复修建筑进行了全面彩绘,修复了西岳庙广场、新建了古文化一条街。渐渐地,西岳庙开始恢复了往日生机,重现了庙宇宏伟之气势。
如今站在西岳庙万寿阁,身旁是穿越千年的历史,耳畔是高铁呼啸而过的声音,时代在此交融,也更为这里带来了难言的魅力。如果有时间,不妨来这里领略一番吧!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