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联合承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陶瓷专委会2025年会暨陶瓷文化系列活动于11月23日至24日在广东阳江海陵岛举行。来自全国100余家文博单位、高校以及相关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会员单位代表参加活动。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阳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光飞,陶瓷专委会主任委员赵纲,丝路沿线博物馆专委会代表、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王芳分别致辞。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致辞
陶瓷专委会主任委员赵纲致辞
会上我馆副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唐艳作为代表进行发言。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陶瓷文化传承、研究、展示与推广工作的各级领导、向长期致力于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各位前辈,学者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贵州历年陶瓷考古情况做了基本介绍: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得在远古时期即有先民们栖息于此。在贵州发现的多处史前洞穴文明中,有不少早期陶器遗存的发现,为探索贵州史前文明中陶器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要资料。值得关注的是,贵州习水黄金湾遗址发现了具有新石器时代特点的陶窑,这是目前贵州省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结构最完整的陶窑。商周、汉代贵州即有不少陶窑的发现,而首次进行科学发掘的瓷窑,系2009年黔东南州天柱县远口镇的元代瓦罐滩窑址,这是贵州境内瓷窑发现的重大突破。此外,在清水江流域还发掘了烧造持续时间为南宋至明初江东溪口瓷窑,宋元时期的盘塘窑等。这些窑址出土瓷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为周边地区出土宋元时期瓷器的窑口问题提供了线索,亦对探索贵州瓷业生产、使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唐艳发言
唐艳阐述了贵州省博物馆作为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是贵州省收藏文物数量最大、品种最为丰富多样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于1958年正式开馆,经过70多年的发展,现有反映贵州历史文化的史前文物、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瓷器、书画、玉器、以及古生物化石、自然标本等各类藏品36万余件(套)。其中陶瓷类文物是极为重要的藏品类别,来源主要是通过省内历年考古发掘、国家调拨、民间征集、以及交换、受捐、涉案收缴移交等形式获得。其中年代较早的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以及马家窑文化彩陶、其后商周、两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及近现代各时期皆有,一定程度的展现了我国古老而又辉煌的陶瓷发展过程。
贵州省博物馆作为陶瓷专委会的一员,将融入专委会这个陶瓷研究的高地,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拓展研究视野,不断提升自身在陶瓷历史、鉴定、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借助专委会这一平台,与各文博机构、研究院所的同行建立广泛联系,与全体成员携手并肩、凝心聚力。在藏品研究、展览策划、文物保护等领域与大家通力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阐释与传播中华陶瓷文明,开创中国陶瓷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努力。
陶瓷文化学术沙龙由陶瓷专委会顾问、江苏美术馆原副馆长、教授陈同乐主持,浙江省博物馆原馆长陈浩、福建博物院原院长吴志跃、上海大学现代城市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黎等资深馆长和专家围绕丝路陶瓷的传播路径、博物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陶瓷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会员单位文创产品展示与互鉴、文旅融合发展案例实地调研等活动,共同创新传承弘扬陶瓷、丝路文化。见证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览升级开放暨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览试运行活动启动,这将有助于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海丝文化,并为公众深入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提供全新窗口。
END
编制丨信息中心
核校丨办公室
一审丨袁炜
二审丨李甫
三审丨李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