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马鞍山的星空格外耀眼,好久没看到这么久违的、欣喜的景象。华夏大地自古以来,从来不缺少“敢为人先”,从笔者个人角度上来说,是非常认可并尊重这种“吃螃蟹”的行为。
毕竟生活有时候太无趣了,难道不应该被打破吗?
“以人为本”,总是没错的。在马鞍山,很多看似是“惯例”,但更多,都是因为人民而变。
比如5A景区采石矶对市民的免费开放,
在中国,知名景区、特别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费,是天经地义的“惯例”。而且这也是一项稳定且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但马鞍山早在2019年,就宣布采石矶风景区对全市市民永久免费开放。不仅是具有马鞍山户籍,而且还包括长期在马鞍山学习与生活,甚至工作的人,都统统免费!这意味着主动放弃了一大笔直接的门票收入,并且还要承担因此增加的管理和运营成本。
又或者为民服务“马上办”的创立,
在过去,办事总是会有一套“惯例”流程:按章办事、逐级审批,群众和企业“跑断腿、磨破嘴”是常态。但程序正确牺牲的却是群众的效率和体验。
马鞍山“马上办”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马鞍山发布”微博创设的“马上办”话题。创立“马上办”,其核心当然也不是简单的“速度快”,最关键,最重要的便是打破部门壁垒,进行扁平化直接“对话”。
这相当于在体系内部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超级管家”,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群众解决问题,而不是维护部门的“脸面”。当某个问题因部门扯皮而停滞时,“马上办”可以召集所有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当场拍板,打破了“谁都不牵头,谁都不敢负责”的思维。
还有诸多如滨江的改造与凹山矿的治理…
过去,对于资源枯竭型矿区、重工业衰落后留下的“伤疤”,通常“惯例”多是推平重建,搞房地产开发;或者进行包装,做成小众的工业旅游景点。这两种方式,其实往往都脱离了那片土地最真实的历史和最应被关怀的“人”。
在看马鞍山对滨江沿线的治理与凹山矿的改造,打破了“惯例”。以极大的历史敬畏和人文关怀,其核心不是“开发”,而是 “治愈”与“回归” 。他们保留了巨大的矿坑、铁轨、江边的原始印记,没有将其打造成收费景区,而是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生态空间,让市民自由进入。
这短短两三年时间,集中体现了马鞍山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常规、不计短期经济利益,还绿于民、还景于城的巨大决心和“马鞍山速度”。
…
如果星空下的马鞍山是黑色的,
那何不让它更亮一些呢?
正文
星空下的马鞍山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