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是令我印象深刻,但不太喜欢的一篇课文,是冯骥才写的,关于泰山、且包蕴着意味深长哲理的散文,文字不长,也挺耐看。但总觉得它意味太深太长,其核心内涵是想让俺们埋头苦干、勇挑重担、甘于吃苦、没苦硬吃……哼,坏银,才不干呢!
登山路上,我很想也找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并行、攀谈一段路程。看看他们的生活和经历,有没有与时俱进地高质量发展。
然鹅,一路近六个小时,就象没看到第二个象我穿老布鞋登山的人一样,没有看到半个挑山工的身影。
在十八盘中段,我看到一些工人在登山道旁边加固路基,这才发现几个扛着重物的人往下走。一了解,他们并不是挑山工,只是从存储点搬些水泥沙子过来用,扛的距离不过五六十米。
“现在科技发达,俺们也与时俱进、日新月异。运送重的维修工程物资用简易机械,山顶的生活物资就用汽车运到中天门,再坐索道上山。”一位饱经风霜的工人操浓浓的山东口音自豪地对我说。
果然不一会儿,就看到山谷间一位意气风发的工人操纵一辆简易运输车,沿着一根简易轨道,闲庭信步般从我眼皮底下丝滑地蹓过。
据官方消息,现在泰山还有挑山工,数量约10余人,平均年龄50岁。主要承担从中天门或南天门索道至商家“点对点”运送易碎物品(如西瓜、鸡蛋)等任务。日收入通常在100元至300元之间。我下山离开时,果然看到两个真正的挑山工,一路呼喊着提醒游客小心让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