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海道枫叶正艳,京都古寺层林尽染,本是日本旅游的黄金季。
可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一出,赴日游瞬间遇冷。
中国人的爱国从不是口号,大批游客主动取消行程,从业35年的旅行社老陈,每天都在忙着为这些游客对接酒店退费事宜。
订单退潮急,退费喜与忧
咱们先说说老陈的遭遇。周叔听说她所在的旅行社,90%业务都和日本挂钩,高市早苗的错误言论一出来,公司就成了风浪里的小船。
短短几天,五六十名游客取消行程,占了近期订单的八成,四五个十一、十二月的团全黄了。
团游就是这样,一人退订全团泡汤。老陈最头疼的不是退团本身,是退费。直接跟日本酒店订的房,哪怕离出发只剩10天,大多能顺利退款;可通过国内平台订的,麻烦就来了。
有个三口之家,光酒店费就差点亏两万,平台拿“和供应商没谈拢”当借口,老陈只能一遍遍联系日本酒店施压,逼平台退款。
说句实在话,这波退订潮比想象中更猛。北方有家旅行社,70%的赴日订单都被取消,东日本国际旅行社18日一天就退了七成。
好在11月17日文旅部发了提醒后,10多家航司紧跟着出了免费退改政策,机票退款倒是顺畅了,不少游客晒出了全额到账截图。
山东姑娘小冉的日子稍好过点,她所在公司日本业务占比不高,但手里五六十个酒店订单也退了一半。
她见过太多惋惜的游客,提前请假做攻略,最后只能取消,“我们没法劝,游客要稳妥,我们也不想做一锤子买卖”。
老陈更惨,算下来公司要亏10到20万,她自己两个月白干,连原计划来中国的30个日本游客也全退了订。
异国寒意浓,生计遇瓶颈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旅行社的难,在日本那边更具体。在日本做地接的张宇,下个月一个八人团黄了。
这团9月就订好,有游客特意要加床位,想在东京和留学的孩子团聚,现在全成了泡影。
张宇的地接社八成客户是中国人,往年红叶季每月能接20个团,现在商务考察团、研学团全悬了。
丰田、松下这些企业的参观订单,人数多意见杂,大概率要取消。他只能赶紧转方向,往欧美和土耳其市场推业务。
东京导游李燕,每天挂在嘴边的话变成“既来之则安之”。她手上的团排到12月24日,但新增订单几乎为零。
11月14日接的团,游客刚下飞机就被家人发的新闻吓着,围着她问安全问题。她只能反复说“我持中国护照,24小时陪着大家”,团里不少退休老人,这是他们第一次出国,却遇上这事儿。
我跟你讲,日本本地行业更慌。札幌溪流酒店每月本该接待3000中国游客,现在11月就退了70单。
名古屋包车公司的李静说,12月中国游客的订单全没了,司机闲在家,贷款买的车还得还。野村研究所预测,这波冲击可能让日本少赚1.79万亿日元,相当于115亿美元。
东京大阪街头虽有欧美游客,但跟中国团队的规模没法比。李燕接触的酒店老板、餐厅掌柜,脸上全是愁容,马上就是冰雪节和春节旺季,现在却只能盼着影响别扩大。
结语
旅游从来是双向的暖,不是一头热。高市早苗一句错话,砸了老陈、李燕这些普通人的饭碗,凉了游客的心,也让日本旺季变淡季。
中国游客曾撑起日本旅游三成消费,这份热闹靠的是相互尊重。
要知道,咱们不缺旅游目的地,日本也不缺游客,但缺的是能安心出行的底气。风波会过,但尊重没了,再红的枫叶也暖不热市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