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蠡湖,被一群远道而来的“老朋友”唤醒了初冬的静谧。
每年的这个时候,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振翅南飞,跨越万里,如约抵达无锡滨湖的湖湾水岸,将这里作为它们越冬的栖息地。
近年来,不少“懂行”的游客也会选择在鼋头渚乘船观景:
眼前是碧波荡漾的万顷太湖,抬头是红嘴鸥成群翱翔,成为无锡滨湖冬日的一道独特风景。
连远方的红嘴鸥,都懂得这片绿水青山的珍贵。
作为无锡的“山水名片”,滨湖区坐拥无锡市90%的太湖岸线,92%的市区山林面积,57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水域面积占比高达63%。
这里汇集了无锡90%的文旅资源,拥有3个5A级景区,6个4A级景区,太湖、长广溪、蠡湖在此交汇,军嶂山与雪浪山蜿蜒相依,共同勾勒出“山、水、湖、城”交融的生态格局。
十多年来,从昔日“壮士断腕”的太湖治理,到如今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实现产业、文旅、科创等全方位的蓬勃发展,滨湖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而在红嘴鸥翱翔的这片山水之间,更大的想象空间,才刚刚打开。
01.
打好生态的底子
滨湖区,有一片令人艳羡的好山水。
去年,滨湖所处的太湖北部湖区水域总磷浓度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Ⅲ类,首次迈入“良好湖泊”行列,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跃升至“优秀”等级。
不仅水质清澈,空气也同样清新。
去年,滨湖区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连续8年保持全市最优,大气环境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率先在无锡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
生态改善的优势很快转化为文旅的吸引力,今年元旦开通的太湖游轮,几乎班班爆满,打响了太湖水上游品牌,不少长三角游客专程驱车前来乘船,感受太湖的旖旎风光。
而这片山清水秀的背后,是多年来滨湖区对生态保护“近乎极致”的坚持。
仅去年一年,滨湖区就完成了6大类22项省市级治太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并通过无人机巡查、蓝藻打捞、曝气推流等措施,持续监测藻情变化,确保饮用水安全。
作为全域都处在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的板块,滨湖区其实在发展上是有“先天制约”的。
但他们始终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成功建成“无工业燃煤区”和“无化区”。同时,大刀阔斧地腾退低效工业用地,从2021年起,4年之间腾出4500亩成片工业用地,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具身智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在这个基础上,滨湖还积极推动“绿色制造”,目前辖区内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22家,驱动着产业向高质量绿色转型。
说一个数字大家就能明白,如今,滨湖区的单位GDP化石能源消耗约0.14吨标煤/万元,约等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的一半。
这意味着,在创造同等经济价值的前提下,滨湖区消耗的能源只有世界发达地区的二分之一,把“绿色发展”做到了全球顶级水平。
对于滨湖区而言,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带来的只是短期的波动,而长远来看,释放的是这片区域更大的发展潜力。
这几年,滨湖区GDP增速相当不错,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已经形成了包含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优势产业,数字影视、两机、低碳环保等特色产业在内的“543+X”高质量产业体系。
更为可贵的是,太湖治理的需求本身也催生了新的产业机遇。德林海、蓝创智能、航天新气象等一批环保科技企业应运而生,运用科技设备、大数据、雷达遥感等技术,为太湖提供水质净化、动态监测等服务。
例如德林海在太湖沿线建设11座藻水分离站、部署车载式藻水分离装置、加压控藻船等治理设备,累计打捞蓝藻超过1300万吨,占江苏省蓝藻打捞量的90%以上,相当于从水体中清除了近3600吨的氮和近900吨的磷。
不仅如此,企业在治理实践中积累的“实战经验”和解决方案,也已经成功复制到全国其他湖泊治理中。
滨湖区用行动证明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不可兼得,把生态的底子打好,不仅能守住绿水青山,更能催生出有竞争力、有成长性的产业集群。
02.
山水间的产业力量
如今,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滨湖区招商引才、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滨湖正在全力打造的“山水东路科创谷”,就是在“山水之间做科创”的典范。
一条全长11.8公里的山水东路,川流于长广溪岸边,西侧则是绵延起伏的青山,山的另一边便是碧波万顷的太湖。
山川之间,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2所双一流高校和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宛如宝石镶嵌其中,把这片土地衬托得更加钟灵毓秀。
这里坐拥着滨湖80%以上的科教资源,聚集了3000余家软件与信息技术、海空天科技、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吸引750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此奋斗。
滨湖的朋友告诉我,对企业而言,科创谷靠着军嶂山、面朝太湖、绕着长广溪,未来还将会有更多高效基础设施。对人才来说,滨湖区凝聚了无锡市顶尖市的高校科研资源,科研人员不光需要好的实验室,也需要有温度的生活场景:
白天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傍晚沿长广溪骑行放松,周末带家人去太湖边野餐,真正实现“工作在科创谷,生活在画卷中”。这种工作成就感与生活幸福感的平衡,成为滨湖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的独特优势。
山水东路科创谷,是滨湖在山水之间谋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滨湖近年来坚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精心培育并壮大新能源、清洁能源、节能装备等绿色产业集群。
以换热器产业为例,这是一种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对于很多行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它也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滨湖区马山的换热器产业历经数十年深耕,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不仅是国内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企业的核心聚集地,还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无锡滨湖高效节能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孕育出宏盛换热器、鑫盛换热器等业内著名企业。
经过持续的绿色化发展,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正在不断“发光发热”,如今,滨湖区的换热器产业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60%的份额,成为工业领域“节能增效”的关键支撑。
在新型能源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滨湖同样涌现出一批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华立聚能,是一家能够承制全高温超导核聚变装置核心部件的重点工业企业,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合作建立的无锡制造基地,成为其在聚变堆大科学装置等核能新赛道领域的重要布局;
锡华新能源,专注风电齿轮箱专用部件铸造,核心产品涵盖行星架、齿轮箱体、扭力臂等关键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0%左右,是行业内的关键供应商。
无锡明阳氢燃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木星一号”纯氢燃气轮机燃烧室,实现连续烧氢10小时,创下国内最长周期、最大流量纯氢燃烧室测试纪录;
弘元绿色能源为内蒙古项目提供88M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投运后年发电2.3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7万吨……
从传统节能装备到新型能源科技,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全球市场的份额占领,滨湖的产业故事,始终绕不开太湖水的潺潺碧波、军嶂山的葱葱绿意。
这片能激发科研灵感、安放生活诗意的绿水青山,让滨湖区在长三角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走出的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
03.
诗意地栖居
“两山理论”启示着我们: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有一句诗说得好:
“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句诗,也映照出滨湖区对生态环境的追求:
清澈的太湖、优美的自然,最终都是为了让人与这片土地和谐共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
在硬核科创的山水东路另一侧,滨湖区精心打造了一条宜游宜栖的“太湖108廊道”。
从山水西路太湖植物园出发,蜿蜒108公里,途经双虹桥、环湖路、十八湾、十里明珠堤、环山东路、七里堤至环山西路龙头渚为终点,串联起鼋头渚、融创文旅城、荣巷古镇、九龙湾花彩乡创园、灵山景区、拈花湾等大小景点,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沿着山水西路前行,我特地留意到,沿途光是特色咖啡店就有13家,比如著名的车咖啡、浮生咖啡、鸟咖啡等等。
店员告诉我,每周都会有不少上海、浙江的游客专程驱车前来,只为在湖畔喝一杯咖啡,将半日闲情寄托于湖光山色。不知不觉间,这里已经悄然成为长三角生态休闲目的地。
而借助“生态+”,滨湖也让辖区内的自然景色彻底热闹了起来。
就在11月初,第七届环蠡湖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1.7万名跑者奔跑在这片魅力湖湾,赛道沿着蠡湖之畔蜿蜒展开,将滨湖的精华景致纳入其中。
良好的山水资源,不仅让滨湖成为马拉松、自行车等各类赛事的举办地,也成为演艺演出落地的重要舞台。
去年,滨湖在成功举办马拉松、蠡湖半马、环太湖自行车等系列赛事的同时,还先后举办了杜德伟、萧敬腾、任贤齐等歌星演唱会,将湖湾的秀美、赛事的活力、演出的热度串联了起来。
文商体旅的深度联动,催生出强大的消费吸引力。2024年,滨湖共计接待游客3300多万人次,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40亿元,增长7%。
由此可见,滨湖长期以来为守护生态付出的努力,如今正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让“诗意地栖居”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这片湖湾,不仅同样用风景留住了人才,还让自然禀赋成为促进产业、科创、文旅、消费活跃的源泉。
今年,恰逢“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站在长三角产业发展迈向“提质向新”的节点上,滨湖的实践,或许正预示着未来区域竞争的关键所在:
哪里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哪里就能在产业发展的赛道上赢得持久的优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