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西城区出发,沿着贵毕公路驾车20多分钟,看到立有奢香夫人塑像的环岛时,“千年古镇”谷里就到了。

奢香夫人塑像
环岛共有5个出口,分别连接贵毕公路、617乡道、937县道、古驿街和谷里新街。
此刻站在这里的奢香夫人应该没想到,自己当初修建的驿道,如今竟然如此枝繁叶茂。
谷里驿是龙场九驿的第三站,上接六广驿,下接水西驿。在导航软件搜索六广镇至谷里镇,驾车经贵毕公路只需要38分钟,也能看出驿道路线大致平行于贵毕公路。
但如今想要重走这段驿道,几乎是奢侈的愿望,大多数驿道已经残缺甚至很难找到踪迹。但所幸谷里镇仍有约1.1公里的驿道得到保存,谷里驿也是目前龙场九驿唯一现存遗址的驿站。
经环岛沿617乡道驾驶不到10分钟抵达健全村石门组,谷里驿就在路边。

洗马潭
据记载,谷里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修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左边为洗马潭,背靠罗汉坡,前面稻田千亩,四面青山环绕,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如今看来,周围除了多一些民居,前后的稻田、罗汉坡、洗马潭依然还在。
我们站在驿站门前,草木已经覆盖了门前的石阶,周围一圈还能看到残存的泥墙。面前砖瓦结构的两层楼房显然不是当年的建筑,窗户爬满藤蔓,墙体也有一些开裂。
据当地人说,驿站曾被改为民居,后被划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谷里中学的退休教师谭勇是我们本站的向导,他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多年,整理了不少关于谷里驿的历史资料,并得到史志部门采用。他一边比划一边介绍说,驿站左右的民居及公路原本是两厢基石、三道槽门,现在看到周边一圈的耕地和林地也是之前的仓库、马圈及餐饮住宿生活区域。

驿站遗址
这样讲起来,谷里驿就好似现在交通枢纽附近的星级酒店,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分区规划合理,甚至服务都是星级水准。虽然现在房前的树木已经长得比房屋还高,但树旁残存的石墙上隐约可见的花草、人物及瑞兽图案,左手边磨得光滑的拴马桩,石坎上留下的门栓痕迹都让人浮想联翩:几百年前,这里也曾像星级酒店一般人来人往吧?
或许有热闹,或许有冷清,明代隆庆中贵州提学副使吴国伦经奢香九驿过赤水河公干,在谷里驿留宿,曾留诗一首《宿谷里》:石门风高千树愁,白雾猛触群峰流。有客驱驰暮未休,山寒五月仍披裘。饥鸟拉沓抡驿楼,迎人山鬼声啾啾。残月炯炯明吴钩,竹床无眠起自讴。
这时的驿站似乎有些冷清,再加上五月仍需披裘的气候,搞得竹床无眠。吴副使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山寒五月仍披裘的“鬼天气”,如今却成为毕节的“硬核凉资源”,带火了黔西北的避暑旅游经济。
沿着驿站继续向前,走过一小段五里村的连户路,就能看到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茶马古道·贵州段·谷里古道”。这里曾经是运输茶叶、盐、粮食、布匹等物资的必经之路,甚至还承担了传递军情的重任,谷里的茶馆、牙行(旧时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而从中收取佣金的商行)等也曾因此繁荣发展。
谭勇说,他读初中时仍然常常走这段驿道,教书时也常常带学生们走。但2025年我们再次踏足时,原本有1.5米宽的驿道,现在很多地方只能容纳单人依次通过。

古驿道上的马蹄印
这段驿道基本是下山的路,偶有一些地方还能看到当年的石板,深浅不一的马蹄印还有积水。几百年前,想必马帮就是沿着驿道一路叮当作响,驮着山货或盐等物品,热热闹闹地走江湖。
但我们一行人没走几分钟,草木就比膝盖还高,村民还在途中用荆棘挡住驿道——为了避免牲畜践踏农作物。
显然,现在人们已经不走古驿道了。
除了围绕环岛延伸的柏油车道,如今在谷里镇的15个村(社区),都覆盖了柏油或水泥的通村通组路,它们比600多年前奢香夫人修的驿道宽多了。在田野和土地间,机耕道无限延伸,村民们骑着摩托或三轮车就能直达务农的地方。

谷里镇
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才走到这段驿道的终点——沙坝湖水库。开阔的水库上吹来一阵凉风,让人顿感舒畅。2005年前,这里还是皮家河,河上的朵妮桥是居民们来往两岸的重要桥梁。
朵妮桥是一座五孔弧形拱桥,呈东西向横跨皮家河,据传是奢香的助手朵妮监督所修,是当时连接谷里驿和水西驿之间的重要桥梁。朵妮因修桥操劳过度而亡,奢香悲痛不已,遂将桥命名为朵妮桥。

沙坝湖水库
沙坝湖水库修筑后,朵妮桥也随即被淹没在水下。在贵州,历史以来,桥和路是分不开的,水西交通被概括为龙场九驿、水西十桥。十桥有前十桥和后十桥之分,它们大多矗立在九驿驿道上。而今“朵妮桥们”或损毁、或没于水,地面存留者十之一二。
20年过去,沙坝湖水库周边发展起了不少农家乐。70后的农家乐老板燕江平聊起以前的故事眉飞色舞:童年每日反复经过的朵妮桥,赶场总要走背后山坡的古驿道……近两年总有外地游客来避暑小住,遇到爱聊天的客人,他也会唠上两句:“我们背后这条古驿道,就是乌蒙山连着山外山里面唱的那个奢香夫人修的!”
从农家乐返程,沿着弯绕的盘山公路向上,车窗外是满眼青山绿水,双脚还沾满古驿道的草绿和黄泥。

茶园
我们的无人机飞到上空,古驿道已被草木掩映。只看到在新金村的千亩茶园,和古驿道差不多宽的机耕道沿着茶园蜿蜒;在清明村的蔬菜种植基地,人们骑着三轮车在大棚之间交错。
再经过谷里镇的环岛,奢香夫人塑像面朝贵毕路的方向,左手按剑,裙裾飘飘。一旁的社区广场墙上雕刻着茶盐古道的故事,人们坐在树下,聊着如今的家常。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史无双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