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芦洲
子妍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带TA去芦洲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带TA去芦洲吧,因为那里……当然,不是地狱。
芦洲隶属于惠城区,却因地处城区东北角,距离市中心甚远。驾车从市政府出发,路程动辄一小时,如要避免拥堵,还得上韶惠高速或长深高速。我所在的企业,在芦洲设有分公司,那可是地道的冷板凳,爹不亲娘不爱的。一次,公司某员工工作失误,被处罚的结果是:降职,“贬谪”至芦洲。以至于同事们偶尔还会相互打趣:你想去芦洲啊!
对芦洲的印象,除了地处偏远,就是经济不发达了。大约十年前,因为公司在芦洲有建设项目,去过几次。从市中心出发,渐行渐远,楼房越来越矮,路越来越窄。镇中心区最宽的那条马路,两旁的店铺也是灰头土脸的。每次办完事,连一家像样的饭店都找不着,要到一江之隔的博罗观音阁镇解决吃饭问题。仿佛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城市现代化的步伐,独独跨过了芦洲,留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地踏步。
对芦洲印象颠覆性的改变,缘于一个人。
她叫小玉——一个生于芦洲长于芦洲,毕业后又在芦洲工作的姑娘。
从她的讲述里,她的相册和美篇里,她的视频号,还有她带我们走过路过的轨迹里,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芦洲——
芦洲有美景——芦洲位于东江中游,三面环东江,一面背靠山脉。由于地处国家重点水源保护区和农田保护区,辖区没什么工业企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大镇,这也是她经济不像城区其他镇(比如水口)发达的原因。然而,经济上的短板,也成就了她其它的优势,比如优美的自然风光,乡村独有的纯朴、静谧的气质。
初夏时节,小玉带着我们,前往芦洲镇岚田村九龙潭瀑布。路上,从车窗望出去,但见满眼绿意葱茏,远处山峦起伏,在微雨和缭绕的水雾中,渲染出一幅优美的水墨画;近处,稻田里禾苗喝饱了水,正在拔节生长,花生、番薯等作物绿油油铺了一地——好一幅乡村美景!车子停在一个土坡前,众人下车,沿着一条清幽小径往里走。两旁茂林修竹,左侧修筑了引水渠,溪水清澈,水声潺潺,闻之悦耳。右侧安装了护栏。沿着石阶往里走,水声愈大,眼前豁然开朗:一道白练从山上绵延喷溅下来,那就是九龙潭了。据说,飞瀑有九处迂回,每次迂回形成一个水潭,共有九个深潭,故得名。瀑布落下处,形成一个深潭,旁边数棵大树,潭里大小石头错落有致,清可见底,听说夏天有很多游人前来泡潭。南方的盛夏,炎热且漫长,三两家人相约着,换上泳衣,孩子们水中嬉戏,大人可坐于潭边石上品茗,岂不美哉!
听小玉说,镇内还有秋香江与大岚河穿流而过。小玉爱好摄影,也很善于摄影,她的摄影作品多次上了“学习强国”。从她的摄影作品里,我们欣赏了秋香江四时不同景致、东江河滩浩渺的风光,还有墩子林场万亩竹海的独特景观……“下次你们来早些,我们去看清晨的秋香江,在晨雾缭绕之中,宛若一块温润的碧玉,洒落在青山绿竹之中。还有啊,二月你们要来大兴村赏李花,那一树树、一簇簇的雪白,准令你们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伴着小玉的叙说,我们心驰神往,不能自已,未到返程,便兴奋地规划着下次来访行程。
芦洲有美食——大兴村的李花美轮美奂,李子也早已蜚声在外,这个五一假期,芦洲镇举办了第三届李子节农旅嘉年华。据说那几天大兴村来了数百辆车,人们一边摘李子,品尝腌制话梅李和手制李子茶,尽享李子酸甜美妙滋味,一边尽赏绿野美景。喧闹的李子节后,李子采摘也进入尾声。小玉带我们来到大兴村舅舅家。李子园在舅舅家四层小洋楼的侧边山坡上。李子树略高于成年男性,树上还挂着累累果实,大部分已经红透了,轻轻一碰,就掉落下来。大概是摘不及,地上还散落着不少果子,令人扼腕叹息。小玉说,这种李子叫珍珠李。恰如其名,珍珠李个头小巧,大的也不及鸡蛋那么大,小的恰似鸽子蛋。尚未熟透的,绿中透着黄红,咬一口汁水四溢,酸脆可口。听说除了做李子茶、话梅李,大厨们还开发出了李子炒牛肉、李子炒肥肠这些菜品。我没有吃过,但作为一个吃货,单想一想,就觉得这种搭配极妙。荦素结合,营养自不消说。李子经过爆炒,酸涩味去尽,保留了甜香,果肉细嫩多汁,能很好地解肥肠或牛肉之腻。
比起酸脆口感的,我更喜欢熟透了的李子。那日将李子带回家后,我们先吃了熟透的,其它略有些黄的,常温下放置一到两天,就神奇地,统一转成了绯红色,像曾经娇俏调皮、个性张扬的少女,经过岁月的沉淀,氤氲出甜美沉静、温润柔和的气质。表皮已经变软,轻轻一撕,就能完整地剥下来,果肉更是温软香甜,味道妙不可言。
除了李子,芦洲还有酿豆腐。你可能会说,酿豆腐不是一道顶寻常的客家菜嘛,有什么稀奇的呢?确实,酿菜是客家人极为钟情的一个菜式,有着“无菜不能酿,无酿不成席”的说法。他们将老豆腐中间挖空,按压进调好的肉馅,下锅煎至微黄后焖煮,洒入调料,一道营养全面美味可口的客家酿豆腐就做好了。延伸开来,还有酿苦瓜、酿辣椒、酿茄子、酿莲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客家人做不到的。
第一次到芦洲,在小玉母亲开的农家菜馆里吃的晚饭。一盆酿三宝,令我们大开眼界。豆腐滑嫩不消细说,辣椒皮软微辣开胃也无需赘言,那肉馅的口感之丰富层次之多元,是我寓居惠州二十余载,所未曾品尝过的。更令人称奇的是,酿三宝的底下,还有一层鱼片。听小玉说,母亲何女士聪明能干,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依靠这门独特的手艺,和父亲一起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拉扯大了三个孩子。如今,母亲年纪大了,这门技艺又传到了儿媳妇的手中。每天清晨四点,天还没亮呢,婆媳俩起床,一个精心挑选原材料——手工磨制的豆腐,花生油炸的油豆腐,鲜嫩的苦瓜和辣椒。一个调制独家配方的肉馅。除了黄金肥瘦比的新鲜猪肉,还要加入剁成茸的鱼肉。鱼是东江打捞的淡水鱼,配上剁碎的红葱头,以及生抽等调料,完美地祛除了鱼肉之腥,而保留其鲜。如今,母亲和弟媳分别在芦岚和观音阁各开了一家酿豆腐店,美妙的滋味和实惠的价格,吸引了众多“食过返寻味”的客人。便捷的物流,让芦岚酿豆腐从这个偏远小镇出发,抵达珠三角各个城市的餐桌。我也是在第一次品尝后,成为了小玉家酿豆腐的忠实顾客,每次前往芦洲,或者小玉过来市区,免不了要带上两盒三盒。最喜欢的,是将酿豆腐酿油豆腐和酿辣椒一块煎了,加少许生抽和水,放在砂锅里焖煮一会儿,一道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丰富的大菜,就能成为餐桌上的主力担当了。
芦洲有芦花书屋——芦花书屋这个名字,既与芦洲这个地名,以及她的地理环境贴合,也与芦花的特性息息相关。芦苇是一种草,可高至数米。芦苇的花,便是芦花了。它的花型不美,颜色也不鲜艳,初开时呈青色,然后变黄,到秋天时就成了白色。
芦花是如此普通,而且生命力顽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它的身影。三面临江,处处有水的芦洲,自然少不了芦苇的身影。芦花书屋设在芦洲镇党群服务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迷你乡镇书屋,也是惠城区图书馆芦洲镇分馆、惠城区文化馆芦洲镇分馆。书屋仅有五十余平方米,但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下,显得宽敞明亮、布局温馨,而且其图书齐全、质量也比较高。听小玉说,这里的书有一部分是自购的,有一部分是从市、区图书馆及其他书屋借来的,还有一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今年4月,书屋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以蔬换书”活动。工作人员用村里农户种植的新鲜蔬菜,换来了一批孩子们喜欢的图书。
书屋紧邻篮球场,附近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还有一个幼儿园。每天放学后,或者周末,孩子们总是三三两两结伴前来,在书屋里写作业、看书、朗诵。作为芦洲镇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一环,书屋还定期举办读书分享、绘本故事等活动。寒暑假,芦花书屋还有丰富多采的培训活动,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科普……可以说,芦花书屋为乡镇的孩子们,特别是众多留守儿童们提供的,不仅是一个书香四溢的阅读空间,也是一个可供栖息的精神家园。在芦花书屋,我们见到孩子们或坐或躺,或读书或朗读,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光。那些成长的孤独,那些难以与人言说的烦恼,往往就在书本里,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得以纾解。
“白鸟一双帘外去,芦花风静钓舟闲”。芦花是乡村最不起眼最土气的存在,却又自带丰盛飘逸的美。多么像这间芦花书屋,又多么像那些乡镇的孩子啊!
芦洲有美人——你大概猜到了,我所说的美人,就是小玉了。小玉的美,不在于她的外貌有多么娇好,身段有多么婀娜,而在于她对故乡一片赤忱的热爱。她开了名为“我家在芦洲”的视频号,通过这个平台,不遗余力地宣传着芦洲:乡村美景、李子红了、荔枝公园建成了,迎春杯开赛了……一张张照片,是她用心拍摄的,呈现了乡村的美景和风土人情;一段段视频,是她精心剪辑的,让人如临其境,也记录了芦洲发展历程的一件件大事;一行行文字,串起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们的生活史。
小玉既是芦洲风土人情的记录者,作为一名乡村文化干部,她还是芦洲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传承者、传播者。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她会组织老人或者小孩制作传统食品,如艾粄、客家碱水粽;母亲节,她调动资源,邀请专家前来为妇女们讲座授课;六一儿童节,她精心设计适合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更不要说寒暑假,文化站举办的各种培训,少不了她东奔西跑,穿针引线。在她的努力下,乡村的孩子们也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享用着一顿顿文化“大餐”。
因为小玉,我还认识了小雪。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是芦洲妇女儿童服务站的志愿者。本来应该休息、带娃的周末、节假日,她经常在服务站里,向孩子们读绘本,或者组织开展活动。在她的影响下,上初中的女儿也成为了志愿者中的一员。
小玉和小雪,作为芦洲的女儿,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也尽已所能地,为乡镇的孩子们,为传播芦洲的文化传播,发着光散着热。
芦洲之美,我所看到、听到、领略者,当然不过百分之一二,希望读着这篇文章的你,用你的眼、耳和心,亲自去看、去听,去感受,期待你有新的发现!

来源:惠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转载请注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