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干山山脚下,做一条真正能“被日常使用”的街。
撰文丨锐裘
「文旅商到了一个新风口。」
这是近一年在各类地方会上最常被提起的一句话,但当话题进入“怎么做”“怎么创新”,讨论往往就难以继续深入下去。
所以这一次,我想借一个真实案例,把这个“风口”拆开看看。过去三个月,我持续观察了一个处在山野中的项目 —— 莫干·庾街。它位于莫干山风景区的入口位置,是一条沿着溪水和山路展开、约 1.8 公里的开放式街区。
最近,在莫干山最美的秋天,庾街接连交出两份亮眼的成绩单:9 月的「莫干山诗歌生活节」借山野气质出圈;国庆假期,二期水岸商业街开出多家品牌,包括上粮山自然发酵商店、木墨新造生活、Badmarket × MateMade 联名店、EMC 骑行商店、玩竹工社等,以及在地品牌野渍·山野料理。
作为长期关注城市生活方式与空间关系的观察者,我对“开放式街区”的偏好一直没有变。在莫干山这样一个典型自然度假目的地里,庾街的出现,让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城市以外的旅游景区,也能尝试走向街区模式 —— 不是做文旅小镇,而是做一条真正能“被日常使用”的街。
看起来是「文旅商」转型和升级的话题,但实际经过 3 个月的持续深入观察后,我发现,转型和升级的本质要让一个新商业在山里的景区“长”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文旅之变
要理解「文旅商」的意思,首先要看它的语境:
城市里,文旅景点靠商业加持体验;城市外,文旅靠增加商业场景获得曝光,增加游客量,补足停留理由。本质上,都是在原有的空间或产品之上,叠加新的场景与内容,实现“升维”:体验升维、场景升维,产品升维,最终让传统的商业形态焕新,获得新的客流、新的营收增长。
而莫干山正处在这样一个需要升维的关口。
它的度假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19 世纪末被英国传教士发现,20 世纪成为上海名流的避暑胜地,留下超过 150 座西式建筑,也留下网球、观星、山野美食、戏水等生活方式原型。这些自然与人文资产,构成了莫干山最早的“度假基因”。
千禧年之后,民宿经济爆发,不仅把莫干山的度假热被推到全国版图,也诞生裸心谷、大乐之野、西坡等民宿品牌,带来一轮经济红利的同时,也让这里一度成为全国民宿最贵的地方。
民宿云集的莫干山区域
但红利也随着时间慢慢弱化:周边目的地增多、民宿产业过度同质、消费场景单一 —— 让莫干山的吸引力只剩“在民宿里住一晚”。
新空间、新场景、新内容必须通过合理的规划和长效的商业运营,慢慢渗透在莫干山里,从规划到运营,改变单一的度假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
庾街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被放入规划视野的。它在山脚、沿阜溪 1.8 公里,是所有游客进山的必经之路 —— 也就意味着,它几乎是莫干山“补齐一天里剩余时间”的最关键节点。
去年 6 月,借 2024 瓶行宇宙大会,我初识庾街,就被 Urbaneer(大莫干山计划的主导团队)提出的雄心勃勃的规划吸引:希望未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人才聚集与生活方式营造,让莫干山从传统度假区,逐步生长成一个“有日常生活感的目的地”。
航拍镜头下,慢慢长出来的庾街街区
这个愿景是宏大的、长期的、需要沉淀的。
但在考虑远大前程的的同时,莫干山还要解决当下的场景转化体验消费:提升短途游客的度假体验,从“住民宿”延伸到“白天去哪”“晚上能否走走”“有没有内容”这些生活场景。
同时要把客群画像与需求考虑更周全,来莫干山的不仅是江浙沪皖的短途度假游客,也要顾及莫干山所在的德清县居民的日常需求,德清的城市消费升级有待提升,而这也是庾街解决“节假日问题,增加日常可能性”的一个考虑维度。
于是,规划师找来了运营者,庾街的商业部分交由都心商管接手,“庾街到底怎么做”这件事,开始从纸面规划走向落地。
庾街,成了这场莫干山的文旅商变革最先开始实验的地方。
用商业,勾勒山野的文艺
变革的可能性,在于确实有巨大的需求差。
莫干山此前的游客消费主要聚集在庾村广场,但大多停留在吃碗面、喝杯咖啡、买点文创的层面,与其他度假景区并无二致。但今天来到莫干山的人,对消费体验的期待已经远不止于此 —— 他们习惯了城市生活方式,也希望在山里继续拥有品质体验,甚至获得独特的探索感。
虽然是度假型项目,但庾街并不是孤立于周边的。要深入在地的第一步,都心团队看起来是在做“笨功夫”:
比起一般商管团队更快把铺位填满来快速出成绩,都心先把时间花在了和本地居民、店主、民宿主打成一片上,搞清楚谁在莫干山生活、度假者住民宿之外的时间去哪儿。相比花重金找更不理解在地特质的咨询公司,去跟一线经验丰富的人对话,才能理解莫干山当下的真实状态,更实际。
而同时启动的一期招商工作,一开始很像在“试温度”,但这些看起来个性不同、定位各异的品牌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契合莫干山山野文艺的气质。
率先打开的庾街一期:艺术公社和庾村公园
例如:与有着十几年机车开发和创意设计的联邦走马合作的联邦制物 MCC,提炼了莫干山历来就拥有的山间骑行文化;来自湖州的咖啡品牌 CseaCsea 旷与海在山野里勾勒出海边场景;民谣酒馆漾应的火塘则把篝火与民谣带到了山里,呈现了区别于城市店更自由的氛围;再加上如莫干山美术馆、卷宗书店、莫干山天文馆、莫干山在地集等在地与文化场所,用展览、藏品与地方故事,为莫干山注入了更深的文化底色。
CseaCsea 旷与海
莫干山美术馆
今年夏天,曾在上海开店又闭店的泡芙云书店来到莫干山,这家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在这里落地了一栋两层楼的大店,把“诗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内容,主理人范立群觉得诗歌与山的环境远比城市更搭,更有利于创作和表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也更容易生长出来;
秋天,庾街与泡芙云联合打造的「莫干山诗歌生活节」正是在这样的土壤里诞生的——看似小众,却意外带来了大量线上线下关注,也让更多人第一次意识到:莫干山的气质,原来可以是这样的文艺。
泡芙云诗歌空间
莫干山诗歌生活节
在这样不断理解在地实际情况,又不断和品牌共创试温度的非标准化的运营工作中,“城市人期待怎样的度假”“庾街可以长成什么样”这件事,也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庾街的“山野文艺”气质被慢慢校准出来,它是当代的、舒服的、无负担的。它没有刻意营造,而是在一次次共创与真实现场反馈中被强化,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
与此同时,针对更大客群范围的大型活动(例如五一庾街马戏节、小镇生活节·莫干山里好清凉避暑季),以及针对适合在山野发生的圈层社群内容(例如联邦制物在逐步聚集的机车社群,在兴头上未来办公空间发生的探索组织进化的中国组织进化年会),通过有意思的策划逐步铺开,扩大庾街的可玩性与优质圈层的沉淀。
五一庾街马戏节
在这样的基础上,更重要的二期商业,连通庾村广场与一期的水岸商业街,也在今年国庆正式打开。
渐入佳境,因「人」更对了
一般而言,商业在开业一年里会有一段「爬坡期」,庾街的水岸商业街更像是试跑之后的一次升级:更开阔的界面,更完整的动线,更成熟的品牌加入,城市与山野的消费场景在这里进一步接壤。
从结果来看,二期的主力品牌是进阶的,成熟的,为庾街的下一步商业进阶打基础,但于我而言,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些品牌愿意落在这个还在生长中的山野项目里。
庾街二期 水岸商业街
在非城市里开店,对 Badmarket 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此前与阿那亚·秦皇岛的合作,让他们对度假型客群有了基础判断:“在度假地卖衣服不是伪命题,更关键的是,卖什么样的衣服和产品。”
联合创始人老苗常年生活在广州,此前并没有来过莫干山,直到被庾街团队请上山,一眼就喜欢上了,他这么说:“觉得在这样的场景,可以做点跟城市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于是,老苗找来了专做澳式咖啡的 MateMade 合作,共同打造了一间两层的联名店,还开发了一套联名产品。
莫干山的在地属性,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空间表达:希望度假者来到这里,像到东南亚小镇一样,感觉是休闲的、散漫的、空气流动的。他们先拆掉原有建筑的门窗,再在原本的建筑体内“重新造”一个更轻盈的空间结构,加上绿植、竹制桌椅——都是在莫干山现场制作出来的。
对这家明年即将跨入十周年的品牌而言,庾街店也成了它们区别于城市店的一种新表达与场景尝试。
Badmarket × MateMade 联名店
和 Badmarket 一直在不同地方开店的状态不同,银盐的创始人良岑近几年把重心从市集和零售慢慢转向农业,去研究作物在不同土壤与时间沉淀下的变化,对开店本身并不强求。
来到莫干山,看到庾街正在努力的方向之后,一些积累已久的想法突然有了落地的空间:
“在一个不是城市的地方,也许可以做点新东西。”
于是,一个以「发酵」为名的新空间——上粮山慢慢长出来了。
上粮山店内
它承载了良岑这几年对食物、风土与时间的思考:空间一层,是上粮山自营的康普茶,以及乔治队长、三顿半、南食召等伙伴品牌的日常零售;二层,则被刻意留给文化内容,用展览、分享、活动去诠释“发酵”和“时间”的概念。
伴随着国庆假期一同推出的,还有上粮山与庾街团队共同策划的闹粮山市集活动,店与活动内容同时铺开,在一个让人慢下来的山野里,这样的主题显得非常自然。
闹粮山市集现场
在这两间店中间的,是木墨新造生活。
这是一个起家于浙江温州瑞安的家居品牌,浙江也是它线下门店布局最多的省份之一。当庾街店开出后,木墨新造负责人李丹发现,这家店面对的是一群完全不认识他们的新客人,但却会因为对手工器物的好奇停下来逛一圈。
木墨新造店内
与很多景区常见的文创商品不同,木墨新造的选品有更强的工艺感和日常实用性。结果是:这家店在庾街的销量,超出了团队一开始的预期,尤其是小风车、小陀螺、木制小玩意儿,小商品带出率极高。
从品牌侧来看,它们在庾街获得的收获很直接:一边是真实的新客转化,一边是接触新场景的机会,让品牌从城市空间,长出一个面向山野与度假的新出口。
把店开在莫干山这样的度假型山野里,看起来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如果只从数据和客流判断,这些品牌完全可以继续待在城市里,不是“必须来山里”的。
可无论是 Badmarket、上粮山自然发酵商店,还是木墨,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一个理由:
被“人”吸引,被“场”吸引——被庾街团队正在做的事,被莫干山的气质,更被这里提供的创新可能性、“未来在这里可能生长成什么”的愿景吸引。
到目前为止,几家品牌都获得了意料之外的回报,有实际可见的销售与拉新,在与庾街、与莫干山的共处中,发现了新的叙事和内容可能性。
接下来,国棉壹厂莫干工坊店、三克映画、篝火旁、大白熊 Nodisk 全系列店、微流青旅、Omitofee 宠物友好酒店等也将陆续亮相。
当场景对了,当人对了,土壤对了,一些东西自然就会长出来。
写在最后
成为在山里停留的理由
虽然仍在生长期,但庾街在做的事,放在整个文旅赛道里,已经走在前面。
当许多文旅项目仍停留在“景点打卡—仿古小镇”这一套符号化的路径上时,庾街想的却完全不同:如何用空间和内容,把“度假”重新嫁接回城市人的生活感。
既为来山里的城市人补齐一天的体验,也为品牌打开从城市走向山野的新场景。
过去一年半里,庾街靠观察、试错、复盘、再调整,困难与挑战远比外界想象得更多,一点点摸索出什么是“适合莫干山的业态与内容”。这些判断难以被标准化复制——现场的感受、对人的直觉、与品牌的长期共创,都在其中。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大家来到庾街的心态,也许是‘生活有进退’”。
都心商管负责人孙杨如此描绘,我很喜欢这句话,它不只是对度假者的描绘,也像是当下许多人状态的写照。
进,是增长,是向前,也是未知与风险。
退,是停顿,是原地,却可能在慢节奏下找到新灵感。
进与退,都是一种选择,它关乎对当下自我的认知,无关对错,无论对城市度假者,对品牌,还是对庾街,对我们每个人。
未来,庾街二期会继续慢慢生长,像几家主力品牌一样,用自己的节奏往前走。
而这,恰恰是它最值得被记录的地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