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河内老街上,穿丝绸奥黛的姑娘正举着手机,在法式咖啡馆的遮阳伞下自拍,旁边摆摊的大爷用竹篾编着中国结样式的收纳盒,嘴里还哼着听不懂的调子!" 刚从越南回来那周,我逢人就说这个场景,朋友们都以为我在讲奇幻故事。可这真不是瞎编 —— 七天越南行,我像掉进了一个文化大熔炉,那些看似矛盾的画面,偏偏就和谐地融在一块儿,让人越想越有意思。
在河内还剑湖旁边的老胡同里逛,脚刚踩过青石板路,抬头就看见斑驳的黄色墙面上,法式百叶窗和中式雕花窗棂并排挂着,窗台上摆着的青花瓷碗里,插着两枝越南国花莲花。最绝的是街角那家百年中药铺,黑檀木柜台里整齐码着当归、黄芪,标签却是法文的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老爷子,算起账来用的是中国的算盘,找零却给我越南盾和人民币混着来。
"我们爷爷的爷爷那辈,跟着广东人学抓药,后来法国人来了,又得学他们的文字记账。" 老爷子用生硬的中文解释,手里还翻着一本线装的越南文《本草纲目》。走出药铺没几步,听见胡同深处传来锣鼓声,凑过去一看,穿汉服的队伍正在舞狮,领头的汉子却戴着法式贝雷帽,狮头后面跟着几个穿奥黛的姑娘,裙摆上绣着龙凤图案,混搭得让人挪不开眼。
有网友在旅行论坛上说:"越南的文化就像一碗河粉,中国的汤底、法国的香料,最后撒上本地的九层塔,说不清哪样是主角,却偏偏好喝。" 这话太贴切了 —— 在会安古镇,我看到中国会馆的飞檐下挂着法国国旗,裁缝铺里既能做旗袍也能做西装,连街边卖的法棍,都夹着中式的卤牛肉和香菜,咬一口满是奇妙的层次感。
去下龙湾那天赶上起雾,船刚开出码头,周围的喀斯特山峰就变成了水墨画里的轮廓,船老大是个皮肤黝黑的大叔,指着一块像驼峰的礁石比划:"那是龙王的坐骑,当年跟中国的孙悟空打架,被定在这儿了。" 我正笑他编故事,他又指着另一块石头说:"法国人叫它 ' 情人石 ',说像两个拥抱的人。"
船行到半路,大叔突然把船停在一片平静的水面,从舱里拿出鱼竿递给我:"钓上来的鱼,中午让船娘给你做酸汤。" 结果我一条没钓着,他却笑着拉起网,里面有几条巴掌大的鱼,"算你的,算你的"。中午在船上吃饭,酸汤鱼的酸味里带着香茅的清香,配着刚烤好的法棍,看远处的小船像叶子一样漂在水上,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 "下龙湾的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离开下龙湾去了近郊的农村,路两旁的稻田绿得晃眼,水牛在田埂上甩着尾巴,戴斗笠的农妇弯腰插秧,动作跟我老家奶奶一模一样。路过一户人家时,女主人招手让我进去喝水,她家堂屋摆着老式的红木八仙桌,墙上挂着阮惠皇帝的画像,电视里却在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婆婆年轻时跟中国商人学的,现在天天看",她女儿用英语解释,给我端来的玻璃杯里,泡着本地的柠檬草茶。
有驴友在朋友圈发过:"越南的风景没什么网红打卡点,却处处是惊喜 —— 可能在稻田边看见穿奥黛的姑娘骑车经过,也可能在山顶发现一个卖咖啡的小摊,对着云海发呆一下午。" 确实如此,在大叻的山坡上,我随便走进一家农场,老板竟用中文跟我打招呼,说他爷爷是云南人,"这里的气候跟老家一样,种出来的草莓特别甜"。
在胡志明市街头迷路时,我拿着地图转圈圈,两个穿校服的女生主动走过来,其中个子高的会说点英语,"我们带你去"。没想到她们跟我不同路,却陪着走了十分钟,到地铁站时,矮个子女生塞给我一张折好的纸,打开一看,是用拼音写的三个夜市名字,旁边还画了个笑脸。
后来在那个夜市,我买烤肉串时比划着要两串,摊主是个胖阿姨,却硬是给了四串,指着我的相机说:"多吃点,有力气拍照。" 结账时我要多给钱,她摆摆手,拿起我的手机点开翻译软件:"朋友,不要钱。" 旁边卖春卷的阿婆见状,也递过来两个刚炸好的春卷,说:"尝尝,我孙女跟你一样大。"
最感动的是在河内的菜市场,我想买点腰果带回去,问价时老板说:"你是中国人?我给你批发价,比卖给法国人便宜。" 旁边的摊主听见了,也凑过来说:"我女儿在广西读书,你们都是好人。" 最后我提着一大袋腰果出来,发现老板多装了一小袋,说 "给你路上吃"。
网友 "旅行的猫" 说过:"在越南不用担心被骗,反而要小心被过分热情 ' 淹没 '—— 可能买瓶水被塞颗糖,问路被直接带到目的地,他们的善意不带功利性,像阳光一样直接。" 这话我举双手赞成,离开越南那天,在机场退税时排错队,工作人员直接带我插队,还帮我翻译,"祝你下次再来",她的笑容比机场的空调还让人舒服。
在越南的七天,我的胃就没闲过 —— 早上在河内吃牛肉河粉,老板凌晨三点就开始熬汤,"要用整只牛骨和鸡架,炖六个小时,汤才会像牛奶一样白"。他教我先放豆芽和九层塔,挤点青柠汁,最后浇上一勺鲜红的小米辣,"这样才够味"。一大碗河粉加牛肉才 15 块人民币,吃得我直咂嘴。
中午在会安吃 "白玫瑰",其实是用米粉做的饺子,包着虾馅,蒸好后撒上鱼露,像一朵朵含苞
的花。老板娘是个头发花白的奶奶,看我笨拙地用竹筷子,手把手教我:"要轻轻撕,不然会断。" 她还告诉我,这道菜是当年中国商人的厨子发明的,"用越南的米,中国的做法"。
晚上的夜市更是宝藏 ——5 块钱的烤肉串,老板会多给两串;3 块钱的鲜榨甘蔗汁,甜得像蜜;10 块钱的法棍三明治,夹得满满当当,根本握不住。最妙的是路边的咖啡摊,塑料小板凳摆在人行道上,3 块钱一杯的越南滴滤咖啡,加冰加炼乳,苦中带甜,看街上来来往往的摩托车,感觉自己成了当地人。
有吃货总结:"越南菜就像越南人,不张扬却有味道 —— 酸得清爽,辣得温和,甜得恰到好处,就像他们的性格。" 离开前一天,我在酒店附近的小店点了份炒饭,老板听我说要走了,额外送了一份炸春卷,"下次来,我给你做我老婆的拿手菜",虽然知道大概率不会再见,心里却暖烘烘的。
从越南回来快一个月了,总忍不住翻照片 —— 有穿奥黛的姑娘在法式建筑前的背影,有下龙湾雾气中的小船,有夜市摊主笑着递东西的手,还有那张写着夜市名字的纸条。朋友问我 "越南到底怎么样",我总说不清楚,不是因为没特色,而是特色太多,像一块拼布,每一块都不一样,拼在一起却格外和谐。
或许就像一位旅行作家说的:"越南最动人的,不是它像中国或像法国,而是它把所有外来的东西都变成了自己的。" 在那里,传统和现代不打架,东方和西方不冲突,人们守着自己的节奏生活,却对陌生人敞开心扉,这种松弛感,大概就是它最特别的魅力。
如果再去一次,我想在下龙湾的船上多待一天,在会安的河边坐一下午,在河内的胡同里慢慢逛,不赶时间,不拍打卡照,就像当地人一样,喝杯咖啡,看会儿街景,感受那份混杂着各种味道,却又无比自在的生活。毕竟,好的旅行不就是这样吗 —— 不是去看风景,而是让风景住进心里。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