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枚盘扣的文创手作活动,带动了文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
一段广场舞的户外练习,点燃周边夜市的消费热情,激发溢出效应;
一场乡村民俗的精彩展演,打响了美丽乡村的名号,挖掘出农文旅融合的新商机……
当下,伴随文旅市场逐渐迈入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游客的脚步早已不止于山海之间,而是更加渴望放慢脚步,深入城市的商业肌理与文化场景,触摸最鲜活的本土温度。
精准捕捉这一消费升级趋势,我市以实施2025年度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为契机,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融文于旅、以文促消的新场景、新业态,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加分项”,让文化“活水”持续滋养消费生态,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从“打卡留影”到“深度入戏”,打造主客共享新场景
曾几何时,凭借碧海蓝天刷屏社交平台的威海,一度陷入“网红困境”:游客的“畅玩清单”被标志性景点填满,相机快门成为行程的核心节点,“拍完即走”的“出片式”旅游,让游客与城市的联结仅停留在视觉层面,难以形成持久的情感共鸣与消费黏性。
破解“网红易逝”的魔咒,实现从“流量城市”到“留量城市”的跨越,关键在于让游客从“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转变为“深度沉浸的参与者”。为此,我市以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为纽带,将文化拆解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场景与业态,探索让文化成为联结游客与城市的情感桥梁。
“威海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公共文化公益创投项目,推出的“快闪式”非遗体验活动便是代表性的场景之一。

10月下旬的居然乐购购物广场,一场“快餐式”非遗快闪打破了商场的日常节奏——“威海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在此开展非遗盘扣手作体验,过往市民游客纷纷驻足。
不同于传统非遗展示的静态陈列,这场活动降低了体验门槛,让游客在“沉浸式”穿针引线间,直观感受“一扣一结”中的“威海美学”。

“打破以往‘窝’在活动室里办活动的局限,既能让非遗盘扣文化‘走出去’,丰富群众的文化体验,更能通过‘快闪’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可带走的威海记忆’,让文化真正融入消费场景。”项目负责人李响说,项目推进期间还策划推出“秀美桥头手造创意工坊”“圣果飘香”乡村振兴文化创意服务等子栏目,培育了30余名乡村文创达人,带动就业增收。
如果说盘扣快闪是“小而美”的场景渗透,那么国庆长假前夕,位于火炬八街夜肆威海的百人群舞活动,则展现了文化“聚人气、促消费”的规模效应。

“美丽是五谷丰登的欢畅,美丽是家和业兴的向往……”10月25日,伴着《美丽中国》的激昂旋律,“舞韵民风·红映山海——文艺赋能与文旅品牌培育项目”之集体舞蹈展演活动正式启幕,市民与游客闻声加入,欢快的舞步让广场瞬间沸腾。

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据街区商户反馈,活动当天门店营业额较平日暴涨近30%。“原本只是来火炬八街拍张网红照,没想到遇上这么热闹的活动,忍不住跟着跳了起来。”来自青岛的游客张晗笑着说,跳完舞蹈浑身舒畅,再去周边街区吃点海鲜、买点文创,旅行体验感瞬间拉满。
在乡村,文化场景的植入则让“农文旅”融合绽放出新活力。位于临港区汪疃镇祝家英村,曾因优质苹果闻名,如今,借助“文艺赋能助乡村·‘缘’梦活力祝家英”项目,不仅培育出一支精气神十足的鼓舞队伍,更让小山村成了乡村游“新晋打卡地”,苹果销路也随之拓宽,“甜蜜事业”愈发红火。

近日,在该项目的牵引下,一支由30余人组成的“临时旅行团”来到祝家英村:看一场震撼人心的鼓舞表演,再循着阵阵果香走进苹果园,现场体验采摘乐趣。

从“听觉震撼”到“味觉甘甜”,文化展演与农事体验无缝衔接,形成“因鼓舞而来,为苹果停留”的消费闭环。“现在的乡村旅游不光有风景,更有文化温度,太贴心了!”来自烟台的刘先生提着满满一袋农产品,笑容格外灿烂。
从“手艺传承”到“守艺增值”,培育文旅融合新品牌
如果说场景创新是吸引游客的“引流入口”,那么品牌培育就是留住游客的“核心密码”。
基于这一逻辑,我市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启动以来,便在“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之外,增添了“品牌孵化者”的角色——让带着本土基因的文化品牌破土而出,将“威海特色”转化为“消费选择”。
“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停留在‘送文化’,更要‘育产业’。”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创投项目的扶持,能够让更多的非遗技艺、传统手艺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走进市场受青睐”,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在“‘遗’脉相承,威海非遗点亮计划”项目的实施地吉呈轩,作为“威海滩”上的老牌非遗传承空间,这里曾陈列着不少“藏在展柜里、握在老匠人手中”的非遗技艺与老物件。如今,在省级非遗锔瓷传承人耿海胜的坚守与创新下,借助公益创投项目的助力,这些“老宝贝”变得可感、可触、可带走。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锔瓷、铜版画、皮影戏等非遗技艺与威海的关联元素,让非遗不只是用来观看的,更要融入生活、走进消费。”耿海胜介绍,项目实施以来,嵌着威海记忆的锔瓷摆件、印着威海地标元素的铜版画等一批文创产品深受市民游客喜欢,“品牌效应”叠加的“消费效应”进一步凸显。

同样实现“手艺增值”的还有樱花制衣廖夫人美学馆。该馆依托“廖夫人非遗手绘及手工技艺项目”,将非遗手绘、传统刺绣等手艺与现代服饰文化相结合,开发出非遗手绘丝巾、手工香包、刺绣服饰等特色产品,并定期举办体验活动。


“很多游客特意来体验手绘,亲手完成的丝巾承载着独家记忆,几乎都会买走。不少市民也来定制刺绣服饰,非遗手艺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项目负责人说,体验式消费既让游客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更让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与吉呈轩、廖夫人美学馆这些“老品牌”不同,荣成市斥山街道盛家村则依托省级非遗“盛家火烧”,通过“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走出一条“小手艺育新品牌”的路子。

“我们以火烧制作体验为核心,让游客在老艺人指导下和面、揉剂、擀皮、烙制,亲身感受这项传统面食技艺的温度。”项目负责人谭海娥介绍。
当金黄酥脆的火烧出炉,麦香与成就感一同弥漫,购买便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买的不只是火烧,更是亲手制作的快乐和一段难忘的乡村记忆。”一位游客的话,道出了体验式消费的核心价值。


文化是内容,旅游是载体,消费是结果。眼下,伴随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的持续推进,借助一连串的精妙设计,“文化、旅游、消费”被紧密串联起来,让原本可能“走过路过”的游客“停下来、深体验、乐消费”,为城乡文旅发展开辟新路径。
“当文化以创新场景触达人心,以融合业态对接市场,便能成长为强大的经济动能,点燃威海文旅消费的新引擎。”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李文思 通讯员 刘译文 王彦力 文中图片为资料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