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快通”乱象,不能靠游客自求多福,更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织密监管网络
上海游客小敏这个暑假算是被“快通”套餐坑惨了。
花上万元在第三方平台买了上海迪士尼的VIP服务,本来想避开动辄两三小时的排队,舒舒服服玩遍热门项目。
结果呢?全程被导游带着在园里狂奔,热门项目前照样得排一小时队,所谓的“加急费”花得不明不白。
这哪是“快通”啊,分明是“花钱买罪受”。
本来以为掏了高价就能享受优待,没想到踩进了商家设好的文字陷阱。
《工人日报》报道的这个案例,估计不少出门旅游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出门玩图的就是开心,结果被这些套路搅得兴致全无。
“快通”变“快跑”?这些套路专坑急着玩的游客
小敏的遭遇可不是个例,我身边就有朋友吐槽,去某5A景区买了180元的“快速通道”,结果导游把他们领到景区偏僻角落就没影了,最后还是得跟着大部队正常排队。
还有更离谱的,有些黑导游打着“VIP尊享”的旗号,居然带着游客插队、翻栏杆,不光破坏秩序,还容易引发其他游客的不满。
这些商家真是把“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用“免排队”“优先入场”这些模糊的说法吸引消费者,合同里却藏着各种猫腻。
等游客发现不对劲,想维权的时候,第三方平台和商家互相推诿,举证都难。
更可气的是,有些黄牛还用抢票器垄断官方优速通,把两百块的权益加价几百块倒卖,完全就是趁火打劫。
这些乱象不光坑了游客,对旅游市场的伤害也不小。
游客花了钱没得到相应的服务,下次再出门,肯定对这些“快通”服务心存戒备。
久而久之,大家对旅游市场的信任度会越来越低,最终受损的还是整个行业。
如此看来,这些并不高明的套路能屡屡得手,背后肯定不只是商家贪心那么简单。
本来想是不是游客太容易轻信宣传,后来发现,核心问题还是优质服务供给跟不上需求。
官方的快通票数量少,开售就被抢空,很多游客不想浪费时间排队,才会抱着侥幸心理选择第三方平台的产品。
乱象背后不只是套路,监管和供需都有问题
监管跟不上市场变化,也是乱象滋生的重要原因。
“快通”“尊享卡”这些都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服务,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还没完善。
商家正是钻了这个空子,用模糊的表述规避责任,就算游客投诉,也很难有明确的依据进行处罚。
搞不清这些第三方平台审核的时候在干嘛,入驻商家的资质不查仔细,对“快速通道”这种容易引发纠纷的宣传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隐藏客服入口,让游客投诉无门。
说白了,平台为了赚佣金,把消费者的权益抛到了一边,这种“甩手掌柜”的做法,简直就是在纵容乱象。
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景区、平台和监管部门之间没配合好。
景区不知道第三方平台在卖哪些违规套餐,监管部门也难获取完整的交易数据,信息不通畅,就让黑导游、黄牛有了可乘之机。
游客被骗后,景区往往只是发布个免责声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治理这些乱象,不能只靠游客自求多福。
监管部门得拿出硬手段,明确“快通服务”的底线,哪些宣传语不能用,哪些行为属于违规,都得说清楚。
对那些虚假宣传、溢价倒卖的商家,该处罚就处罚,公开典型案例,让大家引以为戒。
第三方平台也得扛起责任,入驻审核要严格,商家必须提供景区授权证明,服务内容、退款政策都得写清楚。
推行“先赔后追”机制就很有必要,游客投诉核实后先退款,再向商家追责,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维权不难。
景区方面也不能置身事外,多增加一些官方快通票的供应量,优化销售渠道,比如分时段售卖,让更多游客能通过正规渠道买到。
同时,公布官方授权的销售平台,建立白名单制度,方便游客查询,避免大家踩坑。
作为游客,我们也得多留个心眼。
优先选择景区官方渠道购票,不要轻信第三方平台的“低价快通”。
消费的时候,把套餐详情、聊天记录都截图保存好,万一遇到问题,这些都是维权的证据。
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别忍气吞声,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既为自己讨回公道,也能倒逼市场规范。
旅游本来就是为了放松心情、感受美好。
“快通”服务的初衷,是为了让游客少排队、多体验,而不是成为商家收割游客的工具。
治理这些乱象,需要监管的硬约束,需要平台和商家的自觉,也需要我们每一位游客的理性参与。
相信只要各方协同发力,织密监管网络,就能让“快通”回归服务本质。
未来大家出门旅游,不用再担心被套路,能真正享受到便捷、舒心的服务,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美好的回忆。
这不仅是游客的期待,也是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