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央视热播的
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
你看了吗?
《珠江》以“海与河”的双重视角,首次将珠江流域山脉、水脉与千年商脉、文脉纳入统一叙事框架,描绘向海而生的精神脉络。在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中,努力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共振点与共鸣处,用镜头去捕捉沿岸百姓的日常场景,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梦想与追求,从而勾勒出一个饱含情感、烟火气十足、生机盎然的珠江流域。
在纪录片里
我们看到了很多增城元素!
广州东望,增江一路向西南,与奔腾的东江相拥,汇入珠江,奔向大海,滔滔江水述说着岁月的故事,勾勒出岭南的千年文脉。
在纪录片《珠江》第一集《那片绿色》的画卷里,绿色不仅是自然的底色,更是生命、传承与发展的蓬勃脉动。而当我们手持“增城”这把密钥去解读这片绿色时,会惊喜地发现,荧幕上的诗意景象,正与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一一共鸣,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生态、生计与生命的和谐乐章。
第一章
土地的馈赠:
从“荔枝之乡”到“丝苗米故里”的生命根基
当纪录片的镜头给予荔枝特写时
它不仅仅是在展示一种水果
也是在诉说增城千百年来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耕文明
累累硕果,是土地的馈赠
增城,作为“中国荔枝之乡”
其挂绿荔枝更是名扬天下的珍品
增城荔枝
增城,素有“中国荔枝之乡”美誉,荔枝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这里孕育了“增城挂绿”“水晶球”等闻名遐迩的荔枝品种,其中“增城挂绿”更以“世界最贵荔枝”蜚声中外,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
早在北宋时期,张宗闵就编写了《增城荔枝谱》,称“增城多植荔枝……搜境内所出,得百余种”,足见千年以前增城荔枝的栽培盛况。
《增城县志》也有载:“全县290多个行政村中,有286个村栽种荔枝”,至今有1.5万余株百年荔枝古树遍布全域。可以说,增城村村种荔枝,处处飘荔香。
荔枝栽培盛况延续至今,2025年,增城区荔枝种植总面积约20万亩,全区荔枝种植户约6.14万户,从业人员约7.92万人,总产量约5万吨。目前,增城已基本形成以桂味、仙进奉为主,以三月红、妃子笑、糯米糍、水晶球、甜岩、北园绿、怀枝等10个荔枝品种为辅的多元供给格局,并先后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
纪录片中青翠稻田的摇曳景象
在增城也能找到它生动的注脚
——朱村丝苗米基地
增城丝苗米
增城丝苗米种植历史悠久,据增城金兰寺遗址考察等显示,增城区的稻作文化至少追溯到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增城丝苗由野生稻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演变成地方特色优质籼稻,谷粒细长苗条、关刀尾,米粒晶莹泛丝光,米饭清香、松软、爽滑,更是广府煲仔饭的最佳食材之一,享有“米中碧玉”之美誉。
近年来,增城区依托朱村万亩丝苗米基地特色资源,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按照“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的思路,坚持科技赋能“土特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增城丝苗米产业全链条升级,将增城丝苗米“土特产”打造成富民“大产业”,并获得多项荣誉。
增城丝苗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地标产品”,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获金奖;“增科新选丝苗1号”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增城丝苗文化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区共注册丝苗米商标7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个、名牌产品3个,拥有全国和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粤字号”等品牌。增城丝苗米是粤港澳乃至东南亚华人酷爱的优质大米,驰名粤港澳、饮誉东南亚。
这颗米中之玉
以其独特的香气与口感
诠释着“食在广州,材出增城”的底蕴
而石滩金兰寺的古稻种发现
更是将增城的稻作文明史推向远古
更印证了这里不仅是“荔枝之乡”
更是孕育了优质水稻的“鱼米之乡”
石滩镇金兰寺村
这一红一黄
共同构成了增城大地
最坚实、最甜美的生命底色
第二章
生态的画卷:从“鸟的天堂”到“圣皇洲岛”的和谐诗篇
纪录片中
群鸟翩飞、择水而居的
“鸟的天堂”之景
绿色,同样是生态的诗歌
《那片绿色》中“鸟的天堂”的意象
在增城完美落地为圣皇洲岛
圣皇洲岛
圣皇洲岛被誉为“鸟的天堂”,岛上迄今为止被观察到的鸟类包括有白鹭、夜鹭、黑鸢、褐翅鸦鹃、领鸺鹠、斑头鸺鹠、池鹭、八哥、丝光椋鸟等100多种。其中就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褐翅鸦鹃、领鸺鹠、斑头鸺鹠。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
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橙头地鸫
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红尾歌鸲
江水碧绿,两岸翠竹扶疏,白鹭等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构成了一幅会呼吸的灵动水墨画。这并非偶然,它是增城长期以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这片“天堂”不仅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心灵栖所,它生动地证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可以在增城这片土地上琴瑟和鸣。
刘厚廷/摄
第三章
文明的交响:从“指尖旋律”到“产业腾飞”的绿色升华
纪录片中作为
“从珠江畔飞向世界的音乐天使”
出现的珠江钢琴
绿色,最终升华为创造与文明
当珠江钢琴的总部在增城奏响乐章
这片土地的绿色内涵得到了升华
珠江钢琴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基地
珠江钢琴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基地以“一馆一厅一车间”(艺术馆、音乐厅、制造车间)为载体,开展钢琴发展史、制造流程科普课和音乐思政课。60多年来,珠江钢琴集团接待各国政要、业界专家、大中小学师生无数,文化活动覆盖全年龄段,影响全球,高端名琴在G20峰会、亚运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等场合奏响世纪强音,连续20多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以琴音传播“红色工匠精神”,用“实例”讲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自强故事。
基地鸟瞰图
钢琴
是工业制造、文化艺术
与人类情感的完美结晶
它将自然的木材
转化为触动灵魂的旋律
当我们观看《那片绿色》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珠江流域的普遍景象,更是在阅读一部关于增城的“立体传记”。荔枝的甜,是历史的滋味;丝苗米的香,是生活的底气;圣皇洲岛的美,是发展的远见;珠江钢琴的旋律,是未来的号角。 增城,这片珠江畔的绿色明珠,以其丰饶的物产、优美的生态和创新的活力,完美诠释了“那片绿色”的深层含义——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充满希望的、而且动听的发展之道。
来源: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颖诗
编辑:宋雨柯
责编:黄家荣、林汝嫦
审核:张冬泉、张慧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