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海南澄迈,夜空再次被音符点燃,也被乐迷的热情引爆。
漓岛音乐节在此一火再火——
1月首届音乐节开演,4万观众中七成来自岛外;11月16日晚,为期三天的第二届音乐节落下帷幕,吸引6万人次参与,拉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消费等综合经济效应超1亿元,其中,近半数购票者来自岛外,他们为音乐而来,也带动了澄迈本地旅游、购物等消费需求。
一年办了两届,热度始终在线。澄迈这个音乐节,让我们看到了县域文旅消费的巨大潜能,更体现了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市县找准定位、盘活资源,以乐为媒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的生动实践。
11月14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届澄迈漓岛音乐节在澄迈县漓岛公园启幕。活动主办方供图
01
场景创新
既有流量又有“留量”
当下,跟着演唱会、音乐会去游玩,已成为青年人的新风尚。
这也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青年在哪里,活力就在哪里,消费潜力就在哪里。
而县域文旅消费提质扩容的新机遇,也在于此。两届澄迈漓岛音乐节,“场景创新”理念处处可见。
- 紧跟潮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 第二届音乐节设置“生浪”“乘风”两大舞台,覆盖后摇、独立、电子等多元曲风,邀请范晓萱&100%、落日飞车、惘闻WangWen等国内外知名乐队登台。从舞美到阵容,新潮且多元,精准匹配青年消费偏好。
歌手范晓萱与歌迷互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摄
- 迎合需求,抓住情绪消费风口——
- 第二届音乐节期间,首个青年城市快闪街区亮相,汇聚23家全国艺文品牌,还有主题冥想、乐队签售等多种互动活动;还接连上演以“生命”“爱情”“友谊”为主题的烟花秀。既文艺又浪漫,满足青年人小众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 此外,当地还以政策托底,促进流量变“留量”。首届音乐节期间,推出“青创十六条”,最高50万元创业投资、最高60万元置业补贴等政策,吸引青年扎根;第二届音乐节则为本土乐队提供首秀平台,推动音乐梦想落地生根。
有爱、有音乐,澄迈的用心,青年人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并乐在其中。他们“为音乐而来”,更“为梦想留下”。
从首届“以音乐为名,与城市共鸣”的定位,到第二届以“一张票根”串联起消费活力,澄迈持续以“音乐+”场景点燃消费热情,让入场券成为撬动文创、旅游、住宿的消费纽带,让文旅热度持续转化为消费动能。
音乐节上演浪漫烟花秀。活动主办方供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这为各地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海南省提振和扩大消费三年行动方案》对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需求作出部署,其中明确指出开展“消费新场景培育行动”。
消费场景如何创新?这不是功能、资源、门类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融合创新,以沉浸式体验等形式重塑消费方式,进而实现消费提质升级。
“办好一个节、激活一座城”。如今,澄迈凭着音乐节打造了县域特色文旅消费的新名片,正是培育消费新场景的鲜活案例,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注入了活力。
02
以乐为媒
县域也可走向国际
开放是自贸港的鲜明特质,县域的舞台,也能走向国际。
更进一步看,澄迈立足自贸港建设机遇,以音乐节为桥梁,主动链接全球资源,让县域消费场景对接国际市场。
- 看载体,音乐节期间,IMDC国际音乐中心同步启动,该中心联合十余国音乐人与机构,将打造集音乐创作、展演等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旨在推动海南本土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深度对话。至此,跨文化交流在这里也有了新的载体。而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也必将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 看传播,连续两届澄迈漓岛音乐节,广邀国际乐队及歌手,并在海外加大宣传,已在英国、爱尔兰、瑞典、比利时、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打开知名度。显然,澄迈的声音正借助这股音浪传向世界,而更多海外歌手及游客也将踏“乐”而来。
11月14日至16日,澄迈漓岛音乐节热烈上演。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懿 摄
- 看实践,此次音乐节上,澄迈国际青年音乐生态圈的构建,正是借鉴波兰卡托维兹“以音乐推动城市转型”的经验,将海岛生态与数字音乐产业嫁接,探索“音乐+生态+数字”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无疑,漓岛音乐节,正在成为澄迈链接世界、拓展国际消费空间的新桥梁。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澄迈以音乐为媒,让海外艺术“引进来”,也让本土文化“走出去”,既丰富了本土文化生态,也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文化动能,激发消费新活力,展现出的正是县域的格局与雄心。
而这股“声浪”还会更加响亮。漓岛音乐节组委会宣布,每年11月将固定为“漓岛音乐季”。单次活动向常态化、品牌化升级,也意味着音乐将成为澄迈的鲜明标识。
始于音乐但不止于音乐。
三天音乐节落幕,漓岛的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动人的旋律中,县域生长的力量,永远热烈鲜活。
来源:海客谈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