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上午游览四川阆中古城的清代川北贡院——有370多年历史的清代乡试考场。
川北贡院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清军尚未完全控制四川,省会临时设在阆中,贡院随之建立,成为四川学子乡试的场所,前后承办了五届乡试,直到康熙二年省会迁移到成都,贡院也随之迁成都 ,从此川北贡院废止。阆中曾出过116名进士,堪称“学霸之城”。清嘉庆年间,川北道黎学锦重修后作为乡学之所。民国初年,在此设女子师范学校。1951年改为阆中县委招待所,明远楼等附属设施及川北道署大部分先后被拆。改革开放后对贡院旧址加以保护,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修缮后开放参观,2001年再次修缮并恢复明远楼,2013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北贡院的大门。
清代考生来到贡院,会看见里面的一道大门上挂着“龙门”的匾额,考上了秀才、贡生就可以走过这个大门,意思是“鲤鱼跃过了龙门”。
在贡院里现场表演的演员,穿着清代的官服刚刚在龙门前进行了表演。
至公堂:是考官们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也是贡院的核心建筑之一。
正在至公堂办公的主考官雕塑。
五色笔。明清时,为明确考官及考务工作人员的责任,严格规定不同岗位的履职人员使用不同颜色的笔,笔色分明,不能混用。
这是防止舞弊的措施之一,用意极深。
1、乡试主考官、会试总裁——用墨笔;
2、阅卷房官、内收掌及所属书史——用蓝笔;
3、监临官,外帘监试、提调、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官,内帘监试官——用紫笔;
4、誊录书手——用朱笔;
5、对读生——用赭黄笔。
贡院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有大门、龙门、至公堂、明远楼、考棚等主要建筑。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遍布考棚号房,号房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仅容一人。贡院内还陈列着古代作弊工具和状元试卷,是古代科举考试场景的重要实物见证。
川北贡院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贡院之一,是研究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不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使得一些古建筑、古城墙被拆除。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贡院的考棚等建筑设施再次遭到损毁。但幸运的是,贡院的主体建筑和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各地开始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利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富裕起来了,有闲钱外出旅游,探古访幽、欣赏大自然的风景了,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挖掘当地历史古迹,加以修复重建 ,以吸引游客的到来。1998年开始,阆中市政府在原川北贡院的废墟上进行了重建和修复,使北川贡院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貌,成为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乡试考场。游客可穿上古装体验“考生”角色,参与模拟科举考试,感受“十年寒窗”的艰辛。如今,川北贡院已成为阆中古城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了解古代考试场所的情景。
贡院里的孔子像。
贡院各个考务单位的名称看起来是那么的古朴。
明清时代的读书人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走进京城,最后的几位参加殿试。
明清时期考生们的大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和小三元(乡、府、院试第一名)。
贡院里面的考试场所——“考棚 号舍”,每间号房有编号,号舍只有1.2米宽,考试时考生在独立号舍内作题,不能与隔壁考生或其他人交流,卡棚还有监考官巡查。
考生一人一间的考试号舍。
走进考棚会让人想起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为了取得功名,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撑一盏油灯,读书写字到腰酸背痛手发软,十年寒窗苦读功,全在这个窄小的号舍里面见分晓。有的人会金榜题名,有的人会名落孙山。
现在,阆中古城的川北贡院成了游客必到的热门景区。保护好的贡院给当地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其他古老建筑一起吸引游客留宿阆中,促进了阆中市旅游业的发展。
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清朝、民国我国贫弱的时候,外国列强盗走了我国一大批珍贵精美的文物,现在大英博物馆藏有1万多件盗取的中国精美文物,俄罗斯圣彼得堡东宫藏有2万多件盗取的中国精美文物,美国法国德国等国也藏有被盗取的中国文物。
七十年代以前不重视文物保护,没有意识到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金饭碗,拆除了许多古建筑、古城墙。尤其是文革动乱打砸抢破四旧给文物古迹再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愚昧疯狂的造反派以破四旧立四新为名,对全国各地文物古迹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也砸掉了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其中,最恶劣、最惨痛的是愚昧疯狂的造反派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砸了曲阜孔庙、孔府,挖了孔坟。1966年11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红卫兵头头谭厚兰在四人帮康生(一说戚本禹、林杰)的授意下,率二百余人来到曲阜“破四旧”,冲破山东省委、曲阜县委和孔庙管理处的阻拦,强行进入孔庙驻扎。11月12日,在得到四人帮中央文革小组“孔坟可以挖掉”的批示后,红卫兵们涌入孔林,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他们砸毁碑刻、焚烧孔子像、捣毁文物,还掘开了孔林中孔子及其后裔的坟墓,甚至对遗体进行了亵渎。同时,在谭厚兰等人的鼓动下一些当地村民也加入了破坏和盗掘的行列,疯狂挖掘坟墓,抢夺陪葬品。11月15日,他们再次动手破坏,冲进孔庙、孔府砸东西,大成殿的龙柱被敲坏,孔子像被拉倒砸碎,奎文阁的古书被扯出来踩烂,孔林的石碑也没放过。在这场浩劫中,孔庙、孔府和孔林的大量文物被毁,汉碑、明清时代的碑刻等变成瓦砾碎片,2000多册珍贵古书被焚毁,上千座石碑被砸烂。这场破坏活动一直持续到12月7日,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中华文化的文物根基遭受了巨大损失。谭厚兰等人在四人帮的支持下犯下了欺师灭祖、破坏文物古迹的滔天罪行。
1976年10月6日粉碎了四人帮后,文物古迹和红色文物才得到有效地保护。现在国家制定实施了“文物保护法”,各地都加强了文物古迹保护,还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把文物古迹打造成旅游景区,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保护文物古迹是社会文明的表征,破坏文物古迹是愚昧野蛮的行径。
旅游途中会看见新的见闻,有新的感受。游记,就是把这些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自娱自乐也。
整理于2025年11月18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