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国家级大道的古道,非秦蜀古道莫属。
秦蜀古道,实际上是古人修筑的一条穿越秦巴山地的秦蜀相通之路,是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的统称,历史上曾先后易名为周道、秦道、蜀道。
它们就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这七条主道,按地理位置又划分为“北四南三”,既穿越秦岭的四条北道和翻越大巴山的三条南道。
北道(翻越秦岭):
子午道,陕西西安至陕西汉中,系唐代荔枝运输主道,刘邦入汉中路径;
傥骆道,山西周至至陕西洋县,系军事要道,三国时期使用频繁;
褒斜道,陕西眉县至陕西汉中,栈道典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出处;
陈仓道,陕西宝鸡至陕西汉中,链接嘉陵江河谷,暗度陈仓行军路线。
南道(翻越大巴山):
金牛道,陕西汉中勉县至四川成都,系当时最主要的官道,李白《蜀道难》描述主体;
米仓道,陕西汉中至四川巴中,军事补给线,三国张郃伐蜀路径;
荔枝道,陕西西乡至重庆涪陵,因运输荔枝得名,连接子午道。
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正是秦蜀古道上穿越秦岭的一段道路。秦蜀古道是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交通通道。追溯其历史渊源,明确见于记载始于战国,实际上远在殷商时期已经开通。
根据《战国策》中‘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记载来看,栈道建造时间之早与规模之大已创世界之先,整条道路建设时间早于丝绸之路、秦直道的开通时间。
秦蜀古道开通后,发生了不计其数的战事,这在中国其他道路并不多见。
西汉时,秦蜀古道改称为秦道,唐代以后,秦蜀古道更广为人知的名称是蜀道。但它的主要分布区域在陕西,在陕西的道路比例占全部线路总长的三分之二。
陕西是整个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地区。围绕秦蜀古道的起点,西安已经发现的秦蜀古道遗产既有古道路沿线的各类文物遗存,还有道路本体的遗存。道路本体文物遗存主要位于西安南部的秦岭地区,目前发现的栈道、碥道、栈桥等遗迹105处,数量领先于陕西秦蜀古道本体遗存的其他地市。陕西秦蜀古道的文物本体数量庞大,目前已经发现313处道路遗迹。
秦蜀古道从起点到终点,沿途跨越的地理单元有关中平原、安康盆地、汉中盆地、成都平原。整个山区道路里程绝大部分翻越了秦岭山区(主要是在陕西区域内的秦岭山区)。
陕西是秦岭的主体以及大部分山脉的分布区,还包括一部分巴山分布区,这部分巴山山脉区域主要紧邻汉中平原南部。秦岭的险峻是秦蜀古道开凿的最大障碍,史有记载“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秦蜀古道是由关中平原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全长1000公里左右。从长安出发,分别从长安子午古道、周至骆峪口的傥骆古道、眉县的褒斜道、宝鸡陈仓道出发,到达汉中,再由汉中到达成都。
(来源:一个人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