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条路
不只有“桃李不言”的浪漫
龚珂仪
成都市成华区有一条名为“桃蹊”的道路,东起二环路东一段,西至双建路,串联起文德路、府青路三段等多个街区。
这条路的得名源自司马迁笔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训,成华历史人文丛书《桃蹊路》中提及其意涵:桃树李树虽无言,却因花果之美引路人往来,自然踏出小径。
这不仅是对植物品性的描摹,更道尽了成华人务实笃行、不尚虚名的精神底色。如今,当我们漫步桃蹊路,感受脚下既沉淀着工业时代的铿锵记忆,也焕发着教育与文化的蓬勃生机。
桃蹊路(图源:高德地图)
桃李满天下
百年学府的薪火传承
在桃蹊路片区,矗立着一所跨越百年的名校——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908年,由美、英、加三国教会联合创办的“华西协合高级中学”。当时成都仍以私塾和书院为主流,华西协中的诞生犹如一股清泉,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开放、包容的现代教育基因。
学校坐落于华西坝,这里锦江环绕、绿意盎然,不仅是成都现代文明的发祥地,更是西南地区的文化高地。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简称“华大”)在此成立,与前坝的大学校园相呼应,后坝的中学部(协中)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代代学子。
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图源:方志成华)
1946年,时任川康特委副书记的马识途,化名“马谦和”来到华西协中担任英文教员。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点燃了众多青年的革命热情,为我国输送了宝贵的新生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变迁。1953年,华西协中迁至成都市中心青龙街,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第十三中学”。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里,十三中以其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无数杰出人才。其中,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志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的成就是学校“躬行实践”精神的最佳印证。
进入21世纪,成都第十三中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00年,为响应成都市建设“教育二环带”的号召,学校从青龙街迁至桃蹊路片区,校名变更为“成都华西中学”,并于2004年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的附属中学。这次迁建不仅是地理位置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依托高校资源,学校在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方面走在了西南地区前列,开创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新模式。
成都华西中学历史沿革(图源:方志成华)
近年来,华西中学的辉煌仍在续写。2018年,学校正式晋升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同年成华区从树德中学引进省市重大考试命题组成员、成都市领航校长、在树德中学有21年教学和管理资历的文波担任校长,开启了学术型优质中学建设的新征程。
在2023年成都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成都华西中学荣获“突出贡献学校”“科技特色高中”“优秀学校”等多项荣誉。百年华西,风雨兼程,其精神内核始终未变,正如桃蹊路之名所寓,默默耕耘,终成大道。
红楼印记
记着东郊的轰鸣岁月
桃蹊路北侧,一座土红色的俄式尖顶塔楼静静矗立,在现代化楼群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被称为“红楼”的建筑始建于1956年,是成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标,曾被老成都人亲切地称为“小克里姆林宫”。它的存在,见证了成都东郊从农田荒地崛起为工业重镇的历程,也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红楼” (图源:成华文体旅)
1953年,中央作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决策,重点推进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成都东郊被确定为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成都量具刃具厂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应运而生。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红楼的设计图纸源自千里之外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后者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首批项目之一。1955年,国家机械工业部决定在成都建设同等规模的工厂,并抽调哈尔滨厂的技术骨干全力支援。于是,一座与哈尔滨厂主楼一模一样的俄式建筑,在成都东郊拔地而起,成为当年工业文明的象征。
红楼不仅是建筑上的复制,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成都量具刃具厂投产后,迅速成为工具行业的佼佼者,创造了产量、出口创汇、上缴利税和产品质量“四个第一”的辉煌纪录。其产品涵盖400多个品种,远销全国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度是成都市的四大财政支柱之一。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红楼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工人们的精神家园,它见证了无数技术革新,记录了成都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奋斗史。
20世纪80年代的“红楼”(图源:方志成华)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成都市对东郊工业区结构的调整,传统制造业逐步外迁。2006年,成都量具刃具厂迁往新都,红楼则被保留下来,成为工业遗产。曾几何时,这座标志性建筑逐渐淹没在高楼大厦中,但它所承载的记忆从未褪色。当我们抬头仰望这座红色塔楼,俄式尖顶依然挺拔,墙面的红色虽有些斑驳,却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辉煌岁月。
书香浸润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文化新蹊
如果说红楼是桃蹊路工业记忆的载体,那么“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则是这片土地文化新生的象征。书院由府青路街道与国内古旧书籍名店“毛边书局”联合创建,于2018年10月23日正式开放,总面积1600平方米。在书院小楼的白色外墙上,诗人流沙河先生题写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既保留了旧时光的温度,也彰显着新时代的文化气息。它以“桃蹊”为名,不仅延续了路名背后的务实精神,更将阅读、美育、研学融为一体,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桃花源”。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图源:成华社会工作)
书院的前身毛边书局,是一家以经营旧书为主的二手书店,尤以未裁切的“毛边书”为特色。转型为书院后,它保留了这一特色,同时拓展为综合性文化空间。整个书院分为三层,设有“阅读空间”“美育空间”以及“研学空间”。在这里常年举办国学讲座、文化交流活动,同时还聚焦地方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成为挖掘和传承巴蜀文化的重要平台。
桃蹊书院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文化场所,更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书香+文明实践”的融合发展之路。书院构建了“中心书院+社区驿站+校园课堂”三级服务体系同时,书院首创“文化供给菜单”机制,通过线上问卷和社区议事会收集居民需求,按季度推出“必选+自选”文化服务包,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与个性化。2024年12月,书院正式被授予“成都方志馆分馆”,这份荣誉既是对它过往工作的肯定,也为它未来的发展继续“讲好成华故事、传播巴蜀地情文化”指明了方向。
“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图源:成华社会工作)
如今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每年举办近200场活动,从亲子读书会到东郊记忆工业文明口述史采集,从茶艺体验课到生活美学课,每一场活动都在践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理念。它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文化成为连接居民的纽带,也让桃蹊路在历史的厚重之上,生长出充满现代活力的文化新生态。
桃蹊路,这条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得名的街道,用百年时光书写了一段从农田到街市、从工业到文化的壮丽史诗。成都华西中学的钟声,见证了教育精神的传承;红楼的背影,记录了工业文明的兴衰;“毛边书局·桃蹊书院”的书香,预示着文化新生的活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桃蹊路独特的历史脉络与现代风貌。未来,随着成华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与活化,桃蹊路将继续承载着记忆与梦想,在时光的长河中,走出更宽广的“蹊径”。
(资料来源:《桃蹊路》《成都街名指南》、成华发布、成华文体旅、成华社会工作、文明成华、成都方志、方志成华、毛边书局•桃蹊书院)
来源:方志成华
撰稿:龚珂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