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一座位于乡村的文化宝库脱颖而出,绽放出璀璨光芒。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及新华网共同举办的2024年度—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落下帷幕,大名县石刻博物馆成功入选“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项目,成为全国50个获此殊荣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之一。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馆韵古风,建筑之美
踏入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仿宋式建筑群便映入眼帘,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大宋王朝。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博物馆整体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营造出庄重、规整的空间秩序,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和对称美。
作为北方园林风格的建筑,大名石刻博物馆虽不像江南园林那般婉约灵动,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雄浑大气。其布局规整,建筑错落有致,园中点缀着苍松翠柏,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庄重。北方园林中常见的房山石、青石在这里也有巧妙运用,或堆砌成山,或铺设成径,与仿宋式建筑相得益彰。
中区的主体建筑五礼记碑亭和弘敬阁,无疑是博物馆的核心所在。五礼记碑亭内,高达12.34米的五礼记碑巍然矗立,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见证着大名府的兴衰变迁。碑亭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高挑,斗拱层层叠叠,为石碑提供了庄重的庇护。
弘敬阁因藏有现存“中国最大唐代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而得名,外观五层,内部实为七层,总建筑面积4243平方米。其建筑气势恢宏,登阁远眺,博物馆的美景尽收眼底。阁内设有七个展厅,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名石刻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背后的故事。
西部文会园和临时展厅,为游客提供了休闲与欣赏临时展览的空间。文会园中绿树成荫,小径通幽,漫步其中,能感受到一份宁静与惬意。东区的拓印研学区,里面的石雕构件厅、拓片体验区、拓菩学院,则为博物馆注入了现代活力,这里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游客亲身体验石刻文化魅力的场所。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亮灯仪式
石刻瑰宝,历史沉淀
在大名石刻博物馆的弘敬阁内,珍藏着我国迄今出土墓志铭中最大的唐代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它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享有“天下第一墓志”的美誉。1973年11月,何弘敬墓志铭在大名县“万堤古墓群”出土,1993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馆藏文物。
继续前行,朱熹写经碑映入眼帘,碑上的行书窠字体,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展现着宋代书法独特的艺术成就。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书法也别具一格,他的书法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方写经碑上的字迹,笔画圆润饱满,结构严谨端庄,又不失灵动飘逸之感,体现了朱熹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积极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为游客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
珍贵碑刻拓片展,将馆内众多珍贵碑刻的拓片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古老文字和精美图案。每一张拓片都仿佛是历史的复制品,承载着原碑的神韵和信息。通过拓片,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风格和审美情趣。
北宋古钱币展,以丰富的实物和详实的资料,展示了北宋时期的货币文化。观众可以在这里看到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北宋钱币,了解它们的铸造工艺、流通情况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信息。这些专题展览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也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在参观中不断汲取历史文化的养分。
学生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研学
多元发展,丰富文化体验
为了更好地传承石刻拓印文化,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创新形式,引进了集非遗教学、DIY手作于一体的拓菩学院。
在这里,游客和中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石刻拓印的乐趣,感受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拓印活动开始前,专业老师会详细讲解拓印的历史、工具、材料以及制作步骤。随后,参与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盖在碑刻上,用喷壶喷湿宣纸,使其与碑刻紧密贴合。接着,用棕刷轻轻拍打宣纸,让宣纸陷入碑刻的文字和图案中。待宣纸稍干后,用拓包蘸取适量的墨汁,均匀地拍打在宣纸上。随着拓包的一起一落,碑刻上的文字和图案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宣纸上。当一幅幅精美的拓片制作完成时,参与者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馆长魏登峰介绍,博物馆全年累计接待2万余名拓片爱好者及中小学生现场体验学习,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石刻拓印文化,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也为石刻拓印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非遗体验,博物馆还以灯光为媒,打造夜游新场景,让古老场馆焕发时尚活力。
夜幕降临,人们相约来到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的弘敬阁前,大家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全神贯注地等待着灯光盛宴的到来。华灯初上,弘敬阁万千光点汇聚成流,绽放光芒,游客阵阵惊呼,现场听取“哇”声一片,灯光璀璨,美不胜收。魏登峰表示,自从博物馆开启亮灯仪式后,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彻底“出圈”,作为河北唯一开放夜场的石刻博物馆,游客们可以享受夜游的乐趣,沉浸式感受石刻文化与现代光影艺术碰撞的独特魅力。
此外,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积极与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三十余个大中小学建立联系,开展馆校合作。全年组织开展研学活动百余次,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在研学活动中,博物馆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体验项目。学生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厅,聆听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研学活动,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魏登峰满怀憧憬地表示:“入选‘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我们将以此次荣誉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展览内容和形式,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大名石刻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名县石刻博物馆计划加大对文物保护技术的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物。同时,将深入挖掘石刻文化的内涵,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创活动,让石刻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梦洁 文/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