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茶卡盐湖的游客越来越多,但人均消费却连一瓶矿泉水都比不上。
最近景区经营者们的集体噩梦,游客没少来但赚不到钱。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报复性消费”,如今变成了“报复性白嫖”。
年轻人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开启了集体觉醒,拒绝当冤大头,拒绝被宰,被套路,被收割。他们用一种更克制、更聪明的方式,给景区以及背后的资本,狠狠上了一课。
穷游,是不想当 “冤大头”
节假日想去景区玩,又不想被“宰”怎么办?
现在的年轻人会告诉你怎么操作。
比如,如果想去梅里雪山、珠穆朗玛峰等雪山看雪景,完全可以坐附近的绿皮硬卧,既能省住宿费,还能看戈壁日出与雪山同框的独家风景。
尤其是,在火车上拍雪山,十分出片。
还有伊宁 3 路公交 2 元直达草原入口的 “盲盒玩法” ,也在社交平台疯传。
由于伊宁客运站有去各地的班车,找个公交就走,不仅便宜,和旅游团比,还更悠闲。
还有住宿,也有门道,比如乌鲁木齐的青旅能用每天 2 小时打扫换免费床位,那拉提草原帮牧民挤牛奶就能换一晚住宿加手抓饭。
而景点选择上,琼库什台成了那拉提草原的免费平替,徒步 18 公里进禾木村能省掉 280 元门票钱,这些操作早已不是秘密。
可以说,年轻人把穷游玩出了新高度。
不过,千万别以为年轻人穷游就是因为没钱。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属于那种宁愿把住宿预算压缩 1/3,也要拿出 45% 的消费额花在非遗手作这类体验项目上的类型。
他们愿意在河南戏剧幻城里,为《曹操的麦田》沉浸式演出买单,也愿意为黄山的悬崖咖啡馆、云海剧本杀自掏腰包。
而之所以选择穷游,是因为对年轻人来说,穷游是自我实现的仪式。
曾经就有男生在西藏搭车被拒十几次后,终于遇到一位愿意接他的藏族司机,对方还与他分享了转山故事。
下车后他感慨这次旅游,最珍贵的不是省下车费,是卸下防备后的真诚交流。
还有在喀什汗巴扎帮摊主吆喝换免费酸奶粽子,在赛里木湖摘野韭菜炒鸡蛋,这些 “白嫖” 来的体验,比花钱买门票更有记忆点。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年轻人不是不想花钱,是不愿花冤枉钱。
是谁把年轻人逼成了 “白嫖党”?
过去几年,中国的“门票经济”玩出了花,一些景区不再满足于门票赚钱,而层层设卡。
从最外层的门票,到强制观光车、讲解服务、超高溢价的纪念品与小吃摊,甚至连拍照打卡点都开始单独收费,这谁还敢去。
尤其是门票,景区的 “明降暗涨” 早就不是新鲜事。
表面上门票降了 5 块,转头就把观光车票价涨了 20,美其名曰 “优化服务”,实则换个法子收钱的操作屡见不鲜。
更气人的是有些景区搞 “分段收费”,大门票之外,每个小景点都要单独掏钱,最后算下来比原价还贵,这套路谁看不出来?
而且去过景区的都懂,里面的物价能翻好几倍。
一瓶普通矿泉水卖 10 块,一碗泡面 25,更过分的是有些地方还强买强卖。
很多景区以前都有一些摊贩缺斤短两,游客买三斤实际只有两斤,被投诉后才被处罚。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景区把 “靠山吃山” 发挥到极致:停车要收钱,拍照要收钱,甚至连休息的长椅都围起来收费。
有网友吐槽,某山水景区进门后,想坐船要花钱,想上观景台要花钱,最后连用个公厕都要扫码付费。
这种宰客行为多了,年轻人自然宁愿自带干粮,也不愿当 “肥羊”。
毕竟,本来大家都是想着趁着节假日好好放松一下,结果明明预约了门票,进去后只能看后脑勺,拍张照片还全是路人。
甚至,每个景点钱都花了,却仍然是排队两小时体验五分钟。
最后,好不容易从景区挤出来了,却发现只能靠着账单得知自己去了那些景点。
这种 “步步是坑” 的体验,谁还愿意掏冤枉钱?
与其花着钱遭罪,还不如找个免费的野景点,安安静静享受风景,这账年轻人算得门清。
所以,“白嫖” 正在成为群体共识。
有调研显示,84.62% 的穷游者是 28 岁以下的年轻人,63% 的人每次旅行只花 500-3000 元,却有超过九成的人会提前做足 “反套路” 攻略。
而这种情况下,最紧张的当然还是景区本身。
景区倒闭甩锅穷游?
从2020年到2022年,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人造景区倒闭,速度比前几年翻了三倍。
张家界的大庸古城,砸下24亿,日均游客不到20人,四年亏掉10亿。
青海著名景区背后运营方青海头旅集团破产清算,13家公司一起凉凉。
全国2800多个古镇项目,最后能活过五年的不到一半。
为此,就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把责任抛到了穷游头上。
但这根本说不过去。
毕竟,有些景区本身就步子迈得太大,跟风建人造古镇、仿古建筑,砸了几千万却没半点特色,平时没人来,遇到点风险就入不敷出,能怪年轻人 “白嫖” 吗?
还有一些景区为了省钱压缩运维成本,有景区故意减少保洁、忽略生态建设,结果导致环境破败、公信力尽失,甚至有地方假古董压真文物,先破坏再修复,最后费用倒比原本还高。
这不是怪他们自己吗?
明明那些真正有内容的景区,哪怕免费开放也能赚钱,一些景区倒闭了却怪老百姓不买单,真是无理取闹。
景区是好是坏,年轻人自能明辨。
景区别怨天尤人,转型才是活路
现在的年轻人拿着手机做攻略,景区有没有坑、值不值钱,一查便知。
三亚的改革就很聪明,鹿回头、天涯海角等景区取消门票后,反而靠夜间经济、研学项目赚了更多钱,2023 年三大景区总收入暴涨 130%。
黄山也放下身段,搞起云海剧本杀,客单价反而升到 890 元。
这说明不是年轻人不愿花钱,是得有值得花钱的东西。
苏州整合全域数据做 “君到苏州” 平台,让游客规划更方便;三亚搞 “放心游” 先行赔付,30 分钟就能解决纠纷,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比一百个套路都管用。
而那些只靠卖门票、搞宰客的景区,注定走不远。
事实上,只要景区不再把游客当 “韭菜”,而是用心做体验,年轻人自然愿意打开钱包。毕竟,风景从来都不值钱,值钱的是真诚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