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在古华庭的青砖黛瓦上,墨香混着桂花香在空气中漫溢。近日,“荟集美好 与思想相约”主题活动在此热闹启幕。
这场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奉贤区委宣传部、奉贤区文旅局等联合主办的活动,将“理响贤城·理论市集”与“旧书新知”古华书市创新性融合,刚开门就涌来满场期待:牵着孙辈的老人指尖轻拂导览牌,背帆布包的年轻人热议“淘书攻略”,捧着笔记本的学生早早占好理论宣讲区的位置,热闹又温馨的文化氛围瞬间裹住了每个在场者。
理论互动+旧书淘宝
全时段文化场景让市民过足瘾
“既能动手玩理论,又能淘旧书,这样的活动太对胃口了!”刚在理论市集完成手工制作的市民李女士,转身就扎进了旧书区。本次活动以“理论互动+旧书交流”为核心,两大板块各有亮点,从早到晚都能找到新鲜感。
“理响贤城·理论市集”把绘画创作、手工制作、知识答题搬进现场,孩子们围着颜料盘画“我的书香家园”,老人们坐在答题区比拼文化常识,原本略显严肃的理论知识,在动手实践和趣味问答中变得亲切易懂。
更让书迷们挪不开脚的,是“旧书新知 古华书市”板块。13家实体书店带来旧书、特价书、古籍,甚至摆上了信笺、古砚,有的还开起古籍修复体验课,指尖触碰宣纸的触感让不少人停下脚步;30组市民摊主更是藏着“宝贝”,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摊主们,每人带来至少50本非教科书类正版图书,有的摆着泛黄的老版小说,有的摞着精装画册,“不图赚钱,就想给书找个爱它的新主人”,摊主王先生一边给顾客递书,一边笑着说,遇到聊得来的书友,他还会主动送书。
午后的“旧书竞宝”环节更是掀起小高潮,无底价竞拍的旧书里,有戴敦邦绘的《红楼梦》绘本、上世纪的文学期刊,藏家们举牌时眼神发亮。没拍到心仪书籍的市民陈先生虽有遗憾,却也期待“下次再来”。一旁的“书市互动”同样热闹,团区委“诗歌角”传来轻声吟诵,九棵树爱乐乐团的快闪演出一开场就围满观众,书法大家带着学生现场送“福”,还有工作人员忙着教大家辨别正版图书,顺便科普知识。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当属集章活动,拿着书市地图在摊位间穿梭,集齐“奉”“贤”“旧”“书”“新”“知”六枚印章,就能兑换文创礼品,不少孩子还趁机学会了这几个字的篆体写法,蹦蹦跳跳地向家长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摊主们的摊位名也成了一道风景,有人写“书遇知音”,有人标“旧页藏珍”,有小朋友喊出“这有00后阅读角”各种风格的手写招牌透着对书籍的热爱,让现场多了几分“八仙过海、百花齐放”的鲜活气。
锚定三大方向
让旧书流转激活奉贤文化新动能
旧书不旧,是文化在流动;市集不大,是书香在传递。活动现场,奉贤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建华道出了这场活动的深层意义,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华大地,文化建设更应该是立体的,不仅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等“高大上”的文化地标,也应该有更多旧书摊、旧书店、旧书市集等“毛细血管”,让氤氲书香更好浸润人们心灵、滋养城市文明。随着古华书市的举办,奉贤正以旧书为纽带,为文化发展注入更新更广泛的活力。
奉贤推动旧书市场繁荣,不只是让书籍“动起来”,更是为了延续文化根脉,让“沉睡”的旧书走进千家万户,让“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奉贤已在积极构建“15分钟阅读圈”,智慧图书馆、城市书房、职工书屋、农家书屋等阵地遍布城乡;在更长远的规划里,这场书市还承载着四重期待:成为城市文化客厅,让书香成奉贤的温暖底色;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推动文旅商体展农融合发展;织就社区情感纽带,让爱书人相遇相知,营造有温度的熟人社区;搭建知识再生平台,让旧书流转延续文化生命力。
这样的期待,正在现场化作真实的反馈。大众书局的负责人原本只打算来“展示预告”,半天就卖出不少书,当即决定“明天多带些来”。参与爱国歌曲快闪的市民,举着国旗跟着唱,听到“祝福祖国”的话语时红了眼眶,就连小朋友都念叨着“下次还要来集章、学篆字”。
书页翻动的沙沙声、理论互动的欢笑声、快闪演出的歌声、笔墨流淌的簌簌声……古华庭里的这场文化之约,正让旧书“活”起来,让理论“暖”起来,更让奉贤的文化烟火气,飘得更远、更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