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日,云台花园在万众期待中开园。
作为广州响应“花城建设”号召而建的标志性园林,云台花园打破传统岭南园林边界,融合东西方造园艺术,从诞生之初便注定成为城市亮色。
三十载时光流转,云台花园早已超越“城市花园”的初始定位,演变为承载市民记忆的“广州城市客厅”,更成长为兼具生态价值与文旅功能的城市地标。它的四季更迭与景观升级,默默见证着广州园林事业从探索创新到成熟发展的每一步。
云台花园开园三十周年之际,当年的建设者、工程项目总指挥吴劲章讲述了云台花园的诞生与成长历程。透过其视角,让我们一起回溯云台花园“依山造园”的艰辛与智慧,重温设计背后“敢为天下先”的初心,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读懂这座“花城明珠”。
云台花园是承载市民记忆的“广州城市客厅”。
一砖一瓦筑云台
名承云山,联结自然脉络
“之所以叫‘云台花园’,是因为它位于三台岭,而且它就在白云山脚下,‘云’字既呼应了白云山,也暗含‘天上彩云’的意境——从高处看,花园像一片漂亮的彩云,特别好看。”回忆起当年建设的过程,吴劲章依然很兴奋。
时任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的吴劲章,负责云台花园整个项目的规划建设。据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园林城市”的春风拂过岭南,南粤大地掀起绿化热潮,广州开启“花城建设”行动。于是,“为花城建一座花园”成为当时广州城市建设的时代需要。
“云台花园的建设只用了两年时间。”吴劲章介绍,因为有草暖公园开风气之先,云台花园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或意见分歧。据悉,草暖公园采用新颖的西式风格建设,一开始时很多人都很担心。但建成后的草暖公园不仅很大气,而且和周边建筑很协调,各方面都非常满意,广州市民尤其高兴。“从那以后,各地的设计师都活跃起来了。”
当然,云台花园的建设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譬如施工期间经常下大雨。“雨水带着泥沙往我们已经挖好的湖里灌,刚清理完又来一次。”吴劲章说,为此,他们动员绿化公司赶紧进场,通过铺草皮保护地形,再逐一解决问题。
由于园林设计院、建筑公司、绿化公司、花木公司等参与建设单位相互配合、合理分工,云台花园建设顺利。“云台花园开放后很受欢迎。”吴劲章透露,1995年国庆开园当天,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虽然没有出现万人空巷的场景,但来的人还是很多,非常热闹。“这个公园建好后,给广州市民增添了很多欢乐,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休闲、打卡场地。”
一花一木绘芳华
“流量密码”与审美传承
“云台花园的设计团队是以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为核心组成的。”谈及云台花园的核心设计思路,吴劲章强调“博采众长却不盲从”。“设计时,我们借鉴了加拿大布查特花园等国外园林建筑的一些手法。”吴劲章解释,正因如此,云台花园既保留了西方园林几何造型的明快感,又融入东方的生活气息与实用哲学,比如太阳广场的十二生肖、岩石园的图腾等。
吴劲章表示,“因地制宜”是当时园林人的核心设计理念,不强行推平改造,而是顺势打造出“环抱、起伏”的山水骨架。设计团队以三台岭的自然地形为根基,对世界优秀园林元素进行本土化转化,让东西方造园智慧在“依山”的框架下和谐共生,“既解决了地势问题,又有了中式园林‘步移景异’的意境。”
云台花园让东西方造园智慧在“依山”的框架下和谐共生。
云台花园让东西方造园智慧在“依山”的框架下和谐共生。
“岭南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包容、为我所用。”吴劲章透露,云台花园除了借鉴布查德花园,还参考了泰国九世皇公园等世界各地园林的案例,像旱喷、进门的台地、水台阶、花钟这些设计,都是当时的创新尝试。吴劲章说,也正是“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让云台花园开园即惊艳,“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在吴劲章看来,云台花园的“流量密码”在于对自然的敬畏,并且预判了市民对“园艺之美”的需求以及超越时代的设计眼光:“早在30年前,设计团队就用花卉搭配营造花境。所以说,它的成功不是单一的好看,而是让大家逛得舒服、看得喜欢。”
30年前,云台花园设计团队就用花卉搭配营造花境。
云台花园之所以经典,一是理念超前、敢于尝试,二是坚持自身特色。据悉,云台花园先后拿下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岭南名园奖”等荣誉。“当时是改革开放后广州公园的黄金时代。”吴劲章自豪地说,“因为大胆创新,云台花园和草暖花园当时很火爆,外地人来广州必打卡。”
(专题|撰文 黄熙灯 王伟 摄影 王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