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外卖小哥每天干15小时,17个月还清13万债,之后去西藏骑行圆梦。
这事儿被媒体猛夸,他那句“赚钱是王道,别怕丢面子”还成了励志金句。
放五六年前,这绝对是标准正能量模板,评论区全是“致敬勇士”“看哭了”;可现在画风彻底反转,满屏都是年轻人的阴阳和嘲讽。
不是年轻人不认可努力,是时代变了,老一套的励志逻辑,早跟现在的生活对不上了。
老辈的“努力=好日子”,现在行不通了
咱爸妈那代60后、70后,从80年代到2010年,国内GDP年均增长超9%。
那时候只要肯干活,进工厂几年就能涨工资,开个小卖部也能赚钱;加班加点干,真能攒钱买房安家,甚至从底层爬到中产。
“努力就有回报”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成功逻辑,所以打心底里认。但现在这套不管用了——不是年轻人不努力,是努力的“性价比”变低了。
现在的年轻人,难的是“努力也难有奔头”
年轻人的处境早跟父辈不一样了。过去几年,16到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最高飙到21.3%,十个里就有两个没工作;就算找到活,工资也跑不过物价,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2%,但蔬菜、猪肉有的月份涨幅超10%。
更别说房价,北京上海平均工资一万多,房价却要每平米六七万,普通年轻人攒十年可能都买不起一个卫生间。
像外卖小哥那样每天干15小时,哪是励志?根本是透支身体。到最后发现,越吃苦,越有吃不完的苦,压力甩不掉,梦想也看不见。
00后要的是尊严,不是“当牛做马换梦想”
这代00后是互联网泡大的,从小衣食无忧,手机一开就能看遍世界。
他们更重视个人感受和尊严,受不了像机器一样连轴转。所以看到“苦难励志”,他们觉得荒唐:为啥圆个梦要先当牛马?为啥人生每一步都要拿命换?
在他们眼里,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歌颂。于是他们开始选自己的活法: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
这不是逃避,是想把人生主动权攥在手里——毕竟“买房成家、传宗接代”的单象限人生,门槛高、成本大,回报感还低,不如简单点活,体验一把自由。
“躺平”不是摆烂,是不想当“无效内卷的燃料”
今年灵活就业人数超2亿,年轻人想要的很简单:钱花在自己身上,下班逛逛街,周末去露营,日子能自己说了算。
可有人把这种自主选择贴成“躺平”,其实这不过是对无效内卷的非暴力抵抗。而且“躺平”这词儿,最早不是年轻人自己贴的——深圳三和大神“干一天玩三天”、大厂员工辞职开咖啡馆、大学生考研考编,都是自发选的活法,后来被媒体抽象成了“躺平”。
年轻人真正要的,从来不是歌颂和同情,是公平和尊严。只有当他们相信“奋斗能照亮未来”,而不是“点燃自己给别人取暖”时,真正的励志才会发生。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相信努力,是不相信“靠吃苦就能成功”的老套路。时代变了,他们要的是踏实的回报、做人的尊严,让努力真能换来回响——这才是当下该被看见的“励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