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坐过东海道新干线的人,大多知道一个规律:靠山一侧的座位永远最抢手。因为当列车经过静冈、三岛附近时,富士山会出现在右手边的车窗外。天气晴朗时,雪顶的山峰清晰可见,是旅途中最有象征性的风景。

很多游客特意选择这条路线,就是想亲眼看看那座山。对日本人来说,富士山是平常的存在;但对外国游客而言,“坐新干线看富士山”是一种难得体验。
问题在于,很多外国人并不清楚到底坐哪一侧能看到(西行、东行时),往往等列车开动后才发现自己选错了方向。
于是,有人会起身到另一边探头拍照,如果那一排刚好空着,倒也不算什么大事。可一旦那边已经坐着人,场面就会变得微妙。

41岁的日本上班族吉崎雄平(化名)几乎每月都坐新干线去关西出差。前不久,他在“东京发往博多”的希望号上遇到了一件让他印象很深的事。

当天他坐在三人座靠过道的位置,前排是一家的中国游客。列车驶过三岛时,窗外出现了富士山。就在这一刻,他们家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孩突然站起,穿过过道跑向对面的两人座。那一排坐着一对年长的日本夫妇。孩子径直地钻进靠过道的老太太脚边,探头看窗外。老太太被吓得往后仰,神情一度僵住。

吉崎说,孩子大概是出于好奇,但他的举动太突然。“如果只是从过道探一探头也还好,但他整个人钻了进去。孩子还胖墩墩的挺壮实,看上去是有些冒失。更让我在意的是,他身后的父母什么都没说,也没有道歉。”

在日本的公共场合,这种“不闻不问”往往会被看作父母没有尽到责任。
在日本社会,从小就被教育要“不给别人添麻烦”。孩子如果在电车上哭闹,父母会立刻带离车厢;在餐厅里大声喧哗,也会马上被制止。
这种“他人意识”几乎是日本公共生活的基础。
而在国内情况正好相反。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被看成“活泼可爱”的表现。即使在公共场所跑来跑去,旁人也多半一笑了之。父母不一定觉得这会打扰别人,甚至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理所当然。这就是两国文化的差异性。
那天的新干线车厢里,两种文化的差异就在几秒钟里碰撞。当男孩第二次跑过去看富士山时,坐在窗边的老先生索性把窗帘拉下。窗外的山被遮住,光线也暗了。
孩子愣在原地几秒钟,什么也没说,随后回到自己的座位,车厢重新恢复了安静。
吉崎觉得那位老先生的做法多少带着点报复意味,也可能是对那对父母“无声的反击”。吉崎回家后把这件事讲给妻子听,妻子说那样做显得有点小气,但吉崎却表示自己大概也会那样。“对方连一句道歉都没有,这种时候只能用行动表达不满。”

其实,这样的小插曲在日本并不少见。在餐厅里大声聊天、在地铁上打电话、在温泉里拍照——这些在中国不算什么的行为,在日本都会被视为失礼。差别的根源并不是“素质高低”,而是对边界感的理解不同。对中国人来说,“公共”意味着大家都能自由使用;对日本人来说,“公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克制一点,才能让大家都舒服。

从孩子的角度看,他只是想多看一眼富士山;从那位老人的角度看,他的私人空间被陌生人闯入。一方以天真为由不设限,一方以秩序为界不妥协。两边都没有错,只是社会习惯不同……

如今在中国,“熊孩子”已经成了一个熟悉的词。它不仅指孩子,也指那些不会约束孩子的父母。很多人把它当作玩笑,但在一个讲规则的社会里,这种“玩笑”会变成别人的困扰。而在日本,孩子从小就学会在安静中观察世界,这种约束或许让他们早熟,却也造就了秩序的稳定。

新干线继续往西,富士山的影子慢慢消失在云层后面。窗帘放下的那一刻,也许不只是风景被挡住,更像是一道文化的分界线。它提醒人们:在不同的社会里,所谓“教养”,有时不在话语里,而在那一念之间——
知不知该停,懂不懂该让。
最后,如果这件事换成你,遇到这样一个兴奋的熊孩子钻到脚边,你会怎么做?是像那位日本老人一样默默拉下窗帘,还是会轻声提醒,或者干脆一笑了之?
PS:以上配图均非当事人,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