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莹莹
近日,“河南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名单公示,洛阳有8个案例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洛阳对非遗活化路径的持续探索。
从洛邑古城夜色中绚烂的打铁花,到黄河神仙湾里生动的非遗研学课;从段氏布鞋的“针线生花”,到牡丹香民宿的“香飘河洛”……一场以非遗为“核”的文旅融合实践,正在河洛大地上悄然生长,气象渐成——
“山水景区必须有文化底蕴。”洛阳重渡沟景区负责人刘海峰对此深有感触。景区打造的农耕村,如今已成为非遗的聚集地与活态展示区。不秋草堂、一线织忆、陶器工坊、竹编坊……50多项非遗项目在这里“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2022年以来,景区设立了7个非遗展演点,先后邀请来自全国的100多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展演展示活动280余场,逐步培育出非遗表演、美食、文创、市集、民宿、工坊、研学、体验等8个板块。
非遗,给了山水灵魂。“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亲手编竹篮、做陶器。”刘海峰指着竹编坊里正手把手教游客的老匠人说。数据显示,非遗融入景区后,重渡沟年游客量从不足60万人次跃升至超100万人次。非遗,让风景有了温度,让旅行有了记忆。
国庆假期,洛阳市汝阳县段氏布鞋非遗工坊不时有游客前来,洛阳市级非遗段氏传统手工布鞋衲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玉国指导游客飞针走线,钢针在千层底间来回穿梭。“以前这手艺都快没人学了,现在通过旅游带动,年轻人又感兴趣了。”段玉国笑着说。这里不只是一处工坊,更是一座可以触摸的耕织文化博物馆、一个可以动手的体验空间。游客不仅能了解布鞋的发展历史,亲手衲制手工鞋底,还能选购加入艾草的健康布鞋等30多种文创产品。
更难得的是,工坊还搭建了“云上非遗”数据库,录制了超过20小时的核心技艺视频,形成“生产性保护+体验式旅游+数字化传播”的融合模式。该模式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为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当代转化提供了示范样本。
“非遗不能只收藏在博物馆里。”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遗科负责人说,“段氏传统手工布鞋衲制技艺通过创意转化,让非遗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这种融合的理念,在洛阳民宿业中也得到生动体现。“民宿光有好床好景不够,得有文化味。”洛阳龙门香居民宿负责人丁莉红的理念十分清晰。该民宿以洛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香为核心特色,将传统香养技艺全面融入服务体系,推出香汤沐浴、香养饮食、手工制香等特色项目。走进民宿,淡雅的牡丹香气扑面而来。游客仿佛开启了一场嗅觉与心灵的双重旅行。
“住在这里,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学做牡丹香,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特别有意义。”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敏感慨道。如今,龙门香居还陆续推出牡丹香主题客房、特色餐饮与文创产品,成为传播牡丹香非遗的重要窗口。这种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的尝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场景中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洛阳市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0项,以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名,还建有1个国家级、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扎实的资源基础,为文旅融合筑牢了根基。
“非遗与旅游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有机的化学反应。”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从景区到生活,从传承到创新,从工艺到体验,洛阳以非遗为媒介,编织出一张文旅深度融合的网络。
“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使其与当代审美、生活需求和精神共鸣相契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洛阳的实践表明,非遗是可以“活”在景区里、“融”在民宿中、“用”在文创上、“传”在体验间的文化资源。在洛阳,通过场景再造、内容赋能与传播创新,非遗正从被保护的对象,逐步转变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化消费产品。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