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一个古城文旅项目,曾经的投资接近25亿元,建成之后运营4年,亏损却接近11亿元。原先的规划是一年内净赚两亿元,可最终的情况是,每天在景区遛狗的居民都比游客多,景区里最赚钱的项目竟然是停车场。这个闹出天大笑话的文旅项目就是张家界的大庸古城。
无独有偶,今年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也进入破产清算阶段,原先的4.8亿注册资本完全打了水漂,资金链断裂。洛阳孟津文旅集团投资5.13亿元打造的文化小镇成了鬼城,哪怕是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大雁塔等5A级景区,其背后的曲江文旅3年亏损额度也将近6亿元。
有人说,今年是文旅项目集中破产倒闭的年份,那么集中破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先从张家界的大庸古城的项目说起吧。
仓促上马的仿古项目
时间回到9年前,那时候全国各地的古城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很多地方都在打造仿古旅游项目,这种模式也让当时的张家界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认为非常赚钱,因此一旦遇到这种好事儿,就不可能让私营企业参与,全都是国企来做。于是大庸古城的项目出现了。
大庸古城项目占地240亩,整体的建筑面积更是超过了16万平方米,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只是表层,内部不过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然而在这个项目提出来之后,还是张家界市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工程。
当地野心勃勃的做着规划,大庸古城建成以后,每年要实现营收5亿元,每年要实现净利润两亿元。古城内规划的商铺、店铺将近200间,所以从一开始,这不过就是一个打着所谓的仿古要修建的商业街。
整个工程项目是在2016年3月立项的,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正式开工建设了。项目上马十分匆促,怎么打造产品,如何规划和运营,根本就没有考虑,这就导致在建设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目标,纯粹就是在胡干蛮干。
当地也坦言,大量的项目都是一边建设一边修改,然后反复停工,甚至还出现过施工停下来等设计的情况。原先的规划是550天建设完工,但实际上建设的真正时间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
四年累计亏损将近11亿元
张家界是有国家级的森林公园的,这些自然景区游人如织,然而坐落在市区繁华地带的古城项目却是门可罗雀,平常根本就不见一个游客。
2021年夏天,古城项目开始试营业,可是在平日里,哪怕不收门票,也没有游客前来,主要是周边的市民来这个地方遛狗、打球、带孩子。
从2021年6月开始到当年底,这个旅游景点就亏损了0.84亿元。换句话说,开张半年,每天只有投入,没有任何收入。项目已经做好了,只能咬牙坚持。2022年全年又亏损了1.51亿元。
到了2023年,亏损额度进一步攀升到2.49亿元。去年一年的亏损额度更大,达到了惊人的5.96亿元,接近6亿元。也就是说,项目运营以来没有赚一分钱,全都是亏损。所以当地人笑称这个古城项目唯一能盈利的就是停车场了。
在古城中还有一个表演项目叫做遇见大庸,游客要看完整场演出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为了建设这个项目也是花了几亿元,但是即便客流量满了,也只能容纳不到350人。换句话说,这个表演项目原本就是得不偿失的。
去年上半年,整个大庸古城的表演项目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还不到15人,换句话说,哪怕是不表演,也是亏损状态。
更为讽刺的是,距离大庸古城10多公里处,竟然还有一个仿古类的文旅项目,也是相同的仿古建筑,占地面积达到了120亩,建筑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投资额度17亿元,而且也是张家界的重点文旅项目。
这个项目和大庸古城的业态布局几乎一模一样,不过截止到今天,由于大庸古城已经亏本,所以后来的这个项目并没有正式营业。
没有任何的文化内涵,完全不知道当代旅游者的心态是什么,跟风仿造的所谓古建筑,也就只能成为一堆钢筋水泥堆叠死尸罢了。最为关键的是,钱花出去了,最终却要整个社会来买单。
从肥水不流外人田,到崽卖爷田心不疼
大庸古城的项目背后完全是张家界的国企在操作,试想一下,如果是其他私营企业业规划的项目,怎么可能从立项到施工只用3个月的时间?而当年上马之所以这么快,恰恰是因为当地觉得这个项目会赚钱,所以他们的心态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全国各地其他亏损的文旅项目实际上也是类似的心态,总以为搞一个仿古建筑群或者是搞一个什么项目就能够圈地赚钱,可事情根本没有这么简单。
比方说,文章开头提到的洛阳孟津文旅集团,此前也曾拿着5亿多元的资金,放下豪言壮语,要打造三彩文化小镇,他们的目标是年客流量要达到50万人。然而文化小镇建成以后,根本没有一个游客前来,最终这个项目也破产。
全国各地的文旅项目,只要是破产倒闭的背后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那就是这些项目的操作者全都是各地的国企。所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项目上马的时候,谁都想做,项目一旦亏损甚至是破产,就开始找借口说什么规划有问题。
不就是因为所有的项目花的不是个人的钱,花的是公家的钱,所以他们一点儿也不心疼,哪怕是亏损了也无所谓。这正是崽卖爷田心不疼。更何况,这些仓促上马的文旅项目背后往往还存在着腐败。
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此前也放下豪言壮语,3年投融资百亿,5年上市。然而到了今年,这个青海省重要的文化旅游平台已经正式破产,而且企业高层还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
2023年五月,这家国企的董事长和副总经理就因为贪腐问题已经被调查了。其中就专门提到腐败造成了国家经济损失。截止到2023年底,整个企业的负债远远超过了实际资产。换句话说,哪怕企业破产也根本没办法去盘活这个烂摊子,最终只能是国家承受损失。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各地仓促上马的文旅项目背后,难道仅仅只是跟风想赚钱吗?难道背后真的就没有腐败因素吗?恐怕事情没这么简单。
有些亏损的文旅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通过真正的旅游收入来赚钱,而是想带动项目周边的房地产市场来发展。换句话说,这就是套了一层旅游的外衣,发展房地产业。因此,这背后一定存在更多的猫腻。
如果看整体的旅游市场数据更是触目惊心。44家文旅上市公司,有一多半儿在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全部是负数,情况相当严重,很多旅游公司的亏损额度普遍在1亿元左右。
真的是公众不愿意旅游了吗?恰恰相反,当代年轻人旅游的意愿比过去任何一个年代都很旺盛,问题在于,各地文旅企业拿出来的糊弄项目,根本就难以吸引到游客。
仿古建筑群是商业街,吸引不到消费者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将近90%的受访者认为全国各地的古镇存在相似和非常相似的情况。所谓的古建筑群,不要说内在,就是站在外面看也高度相似,这样的旅游景点其实就是商业街。
消费者当然不愿意买单,花钱去看相同的东西,吃着相同的食品,那何必千里迢迢去旅游呢?这就是同质化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背后,是各地的很多文旅企业根本就不用心去考虑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更为讽刺的是,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出游的人次高达17.94亿,同比增长了26.4%,旅游的总花费高达1.8万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8.6%,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非常喜欢出门旅游,但是人们绝对不会去那些粗制滥造的景点。
所以问题再明显不过,各地的文旅集团早就落伍,完全不知道当代人的旅游观念是什么。如果还是原来的思维,如果坐拥庞大的资源而不思进取,那么前面等待他们的依旧是亏损。
还有一个情况,全国各地过去一直把流量当成重要的目的和风口,尤其是靠网红营销的流量,认为这就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可问题是,这种逻辑根本不成立,就比如在网上看起来很火爆的大唐不夜城,半年的真正营收还不到24万元。
如果没有真正的文化内涵,喧嚣过后就只能变成一地鸡毛,如果完全是靠利益引流为导向,即便把消费者忽悠过来,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体的旅游品牌。没有真正的价值沉淀,不去考虑消费者真正想要什么,自然也就不会吸引到游客的留恋和关注。
结语
各地文旅出现的亏损甚至是倒闭,其实就是一场泡沫被戳破了。这告诉人们,旅游的背后不是华丽的建筑,不是投资规模。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接下来还会持续亏损。
运营是需要用心打磨的,即便是文化内涵也不可能在仓促之间确立起来,需要通过运营在天长日久的打磨中一点点变得有深度。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景色,而这些景色需要用时间去沉浸式体验,不是仓促的改造,更不是一厢情愿的华丽展示。#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参考资料:
《文旅项目倒闭潮来袭,文旅要如何破局?》 世界旅游报 2025年9月27日
《20多亿打水漂、游客不买单,文旅项目如何破局重生?》 央视新闻 2025年6月27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