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行结束后,由省文旅厅组织的#丝路遗迹寻踪河西#采风团一行七十多人。分乘两辆大巴车,迎着清晨初升的朝阳,一路向东沿着高速公路朝嘉峪关驶去。我乘坐的这辆大巴车司机,是一名退役老兵,驾驶技术堪称一流,五百多公里的车程,用时不到四个小时顺利抵达嘉峪关。
这次下榻的酒店是酒钢宾馆,一下车就受到了服务人员热情地接待,午餐是在宾馆二楼的包厢内,大盘鸡,嘉峪关特色黄焖羊肉,油胡卷等当地美食应有尽有,让人由衷地从内心感谢活动主办方。午餐过后,稍事休息后乘坐大巴车,前往嘉峪关城楼景区开启沉浸式采风。大巴车行驶在曾经熟悉的道路上,处处都变了模样,宽阔的马路,还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令人不禁发出赞叹,第二故乡嘉峪关不愧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大约十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荒芜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和美食餐饮一条街,德克士,肯德基,以及全国各地知名小吃,应有尽有,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周围花园里的绿色植被披上了秋天的盛装,菊花和八瓣梅花期正盛,修剪整齐的草坪让人心旷神怡。当我跟随采风团行步来到关城,只见由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的匾牌,在秋日的暖阳照射下,灼灼生辉。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川流不息,迎来了国庆长假后的旅游小高峰。游击将军府和“击石燕鸣”处,游客聚集在一起,认真聆听导游的讲解,不时发出“啧啧”的惊叹声。网红关照签发处更是热闹非凡,来自澳大利亚和台湾的游客,幽默地和大胡子关长进行互动。关城后面的戈壁滩上,新增了戈壁越野和骑马等体验项目,站在城楼下仰望“嘉峪关”三个字格外地亲切。
二十多年后故地重游,满眼都是想不到。曾经荒芜戈壁滩换了新颜。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左公柳。它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美妙的传说。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据传,清朝同治年间,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
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濬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登上嘉峪关城楼,极目远眺,凉风渐起,嘉峪雄关秋意正浓,天高云淡,草木萧瑟,嘉峪关的秋天悄悄然登了场,蔚蓝清澈的天,轻柔洁白的云,皆是秋天色彩的流淌。秋日阳光铺撒在大地上,那是大自然对秋天最善意的馈赠,为生长在关城内外的花花草草,添上了一抹温柔的滤镜,盈盈暖意,涌上心头。
秋日午后的阳光煦暖,行走在嘉峪雄关色彩斑斓的大道上,心中竟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踏入关城林荫大道,不时还会惊飞一些惬意地躺在落叶上,摊开翅膀晒羽毛的麻雀……五颜六色的花朵竞抓住秋天的尾巴,竟相绽放,寒露过后草木尽染,醉了游人;大雁高飞,关城内外秋意盎然,这是第二故乡的秋天,留给我最美好的记忆。
二十年前,落叶飘零的季节,当我脱下心爱的绿军装那一刻开始,我就对嘉峪雄关的秋色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心中产生了深深的爱恋。其实一直以来,在我内心深处,这种情愫用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描绘和表达出第二故乡的秋色,留给我的那种依恋和不舍。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当我乘坐大巴车返程的路上,透过车窗再一次深情地眺望嘉峪雄关,秋风萧萧,戈壁渺渺,眼前熟悉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
雄关秋色惹人醉,泪眼婆娑中突然想起当代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在《秋色赋》结尾抒情的句子来:
“我爱秋天。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