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5中秋诗会·月映泉城》10月5日至7日在央视播出,首期节目以“鹊华丹青”为主题,使《鹊华秋色图》这幅美妙的画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牛国栋
秋风萧瑟、烟雨蒙蒙的时节,又想起那幅古画、那位古人、那个颇有诗意的场景——赵孟頫和他的《鹊华秋色图》,所描摹的元初济南城北晚秋景象,精美绝伦,如诗如梦。
济南城最北端的两座山峰
《鹊华秋色图》中的两位主角,自然是那两座不大的山:鹊山位于古济水(后称清河、大清河,今为黄河)北岸,山势横卧,顶部平坦,没有主峰,海拔120.8米;华不注山在河南岸,尖峰凸起,挺拔俏峻,海拔197米。
正是这一横一立的两座山峰,夹河对峙,形似双阙,是通往大海的济水下游最后两座山峰,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海门”。明代《历乘》的编纂者、济南人刘敕诗咏华不注:“乱石堆云立,孤峰入碧天。杯浮银汉水,袖挽海门烟。帆影清流外,湖光落照边。好乘白鹿去,蓬岛觅群仙。”他将通往蓬莱仙境的鹊华海门之万千气象描绘得令人神往。
鹊、华二山作为济南城最北端的两座山峰,其门户的意味绝不只是象征。旧时鹊山对岸有大清河(黄河)泺口码头及泺口镇,而华山脚下有小清河黄台码头和黄台村,两山脚下自古就是鲁西商贸集散中心,来自中原各省的粮食、煤炭、皮货等用商船经大清河运抵泺口,而鲁北、鲁中各地的食盐、木材等经过小清河抵达黄台,然后转运省城及各地。大、小清河桅杆林立,商船见首不见尾,码头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北京城向有“京南无山”之说。自京津径直南下,跨越广袤的华北平原,最先见到的山峰便是鹊、华二山。也正因此,上世纪初建造的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其北端倚靠鹊山东侧山根,南段跨越泺口黄河大坝,天堑变为通途,鹊华作为济南北部门户与要冲也更加名副其实。
鹊、华二山不仅拥有天时与地利,且文化内涵与底蕴深厚。鹊山之名源自两个传说,一说古时每逢夏秋,鹊鸟翔集于此;又说神医扁鹊曾在山下行医、炼丹。古时山上建有鹊山院、鹊山亭,今山脚西侧存扁鹊墓,近年墓前立扁鹊石雕像。鹊山远望如翠屏,“翠屏丹灶”为古时“历下十六景”之一。
黄昏中的鹊山(摄影 牛国栋)
宋以前,鹊山脚下一片汪洋,鹊山像座孤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来齐州(今济南)任知州时游历鹊山后写下《鹊山》诗:“一峰孤起势崔嵬,秀色挼蓝入酒杯。灵叶已从清露得,平湖长泛宿云回。”
华不注山,当地人简称华山,“华”古通“花”字,“不”读为“跗”,意为花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此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中的“齐晋鞌之战”,在战国时期这场著名战役中,齐大败,被晋师追赶绕华不注三周,最后与晋议和。
与鹊山一样,宋之前的华山脚下烟波浩渺,碧波万顷,名莲子湖,其水域比鹊山湖大许多,与老城北侧连为一体。当年诗仙李白登临华不注时走的应是水路。他在《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二十首诗中写道:“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秋日华不注(摄影 牛国栋)
曾巩在济南任上修筑了老城北水门,使其调节水位,又能行洪,还通舟楫。自那时起,从大明湖乘船穿过北水门,可直抵华山脚下。金天会八年至十五年(1130—1137),刘豫在华不注山阴筑下泺堰,将发源于趵突泉的泺水疏导为小清河,将原来的清河改称大清河。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莲子湖水位逐年下降,济南城北的浩瀚湖泊,也逐渐演变成为沼泽、水田与阡陌交织融合的水乡景象,也就有了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所描绘的大致风貌。
洗砚泉畔观鹊华秋色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年至元初官员、书画家、文学家,出身皇族,系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他博学多才,通诗文,晓律吕,擅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精,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人称“赵体”。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有“元人冠冕”之誉。
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他与妻子、同为书画家的管道昇一起,在济南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他理政、兴学、断案等成效卓著,为人称道,“府事清简,民间安静”。公务之余,他饱览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济南名胜,并赋诗撰文,尤以《趵突泉》诗最为著名,诗中颂扬趵突泉,也把华不注、大明湖“打包”进去:“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明湖。”
后面这两句诗由济南现代书法家金棻题写并制作成楹联,悬挂于趵突泉畔泺源堂抱厦立柱上,但在这里,“澜”字成为“涛”字。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赵孟頫行书《趵突泉》中则为“澜”字。为何更换、何时更换为“涛”字,现已不知,但绝非始于金棻。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赵氏作品刻本中,“涛”字流传甚广。乾隆年间刊印的任弘远编纂的《趵突泉志》和《历城县志》中引用此诗,也是用的“涛”字。
赵孟頫在济南的书法创作很多,其中,来济南第二年写就的《道德经》最为著名,其卷首为赵孟頫所绘老子像,线条圆润流畅,栩栩如生。通篇小楷5162字,技法全面,毫无破绽,完美无瑕,被后人赞誉为“笔力极精妙,有未易形容者”。其夫人管道昇擅书法,“晴竹新篁”之法为其首创。她平日礼佛,每年秋天必抄经书一卷,送到位于济南城南门内西侧的福寿禅院。赵孟頫也写过《济南福寿禅院记》。
赵孟頫还酷爱书画收藏与鉴赏。他将从大都(今北京)求得的唐代韩滉所绘《五牛图》带来济南,称此画“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他在老城东门外东仓官舍内为此画题跋,后将此画送回老家吴兴重新装裱。这幅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竟因赵孟頫与济南有过美丽邂逅,也将济南及东仓之名永远留在这幅传世之作上。他在济南还见到了北宋“三大家”之一董源的画作《江村春日》手卷,认为其“幽远平旷,兴趣无穷”,他受此启发,画风从此转向“复古”,追求五代和北宋画家常有的开阔、幽远、旷达之意境,《鹊华秋色图》便是他的此种尝试。
秋日华不注(摄影 牛国栋)
除官舍外,赵孟頫选择在济南城西北小清河南岸、靠近泺口的砚溪村洗砚泉畔建造宅邸。这里距鹊、华二山很近,四周皆为稻畦荷塘,从宅院里便可轻松观望鹊、华二山。清人王士禛《香祖笔记》中记述道,此地园圃之中“有泉,相传赵松雪洗砚泉也。一日,园丁治蔬畦,得石刻于土中,洗剔视之,乃松雪篆书二诗”。其中一首有“抱膝独对华不注,孤衿四面天风来”的诗句,应是当年赵孟頫在此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感受。居于此,也为他后来创作《鹊华秋色图》提供了先决条件。如今,赵氏宅邸早已旧迹不在。令人欣慰的是,那块赵孟頫篆书刻石,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内。
为慰藉好友乡愁而作画
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返回大都,在翰林国史院修《世祖实录》。这年夏天,他抱病辞官,返回老家吴兴。当年腊月,其挚友、画家、鉴赏家周密前来拜访,赵孟頫向周密出示了自己由大都、济南收藏的唐宋书画珍品。周密则聊起自己祖籍在济南华不注脚下,先人在北宋灭亡时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落户吴兴,他从未回过老家,却给自己取了个“华不注山人”的别号,流露出深切的思乡情愫。为此,赵孟頫凭记忆创作出《鹊华秋色图》送给周密,以慰藉好友的乡愁。前面提到的那首《趵突泉》诗与书法也是为周密而作,周密自然大悦。
华山前“鹊华秋色”石坊(摄影 牛国栋)
《鹊华秋色图》以清泠的色调描绘了鹊、华二山一带之深秋景象。近景中的秋水,远景中形如牛背的鹊山和状若三角的华不注之间,草木森然,落叶萧萧,蒹葭苍苍,山羊四五只,茅舍八九间,轻舟有数叶,打鱼者几人。画面呈现出一种旷远、恬淡、肃穆、孤寂之美,流露出淡淡的伤感与凄楚,赵孟頫以此将自己远离尘嚣、追求田园简朴生活的人生诉求与周密对家乡故土的怀念、眷恋高度契合,也使这幅名画成为赵孟頫的代表作。
传奇式的流转收藏轨迹
《鹊华秋色图》在中国书画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与其传奇式的流转、收藏轨迹有着必然联系。周密年迈之时,将此画转赠他人后,元代一些大学者如虞集、杨载、范梈、欧阳玄等均传观此画并在上面留印或题跋。至明清时期,文徵明、项元汴、董其昌、梁清标及纳兰性德等都有收藏此画的烙印。
清康熙年间,书画鉴赏家梁清标将此画献给朝廷,乾隆皇帝不但亲笔题写大字标题于引首,还在此画空白处加盖许多枚鉴赏章及跋印小章,并题写了九则跋,从此该画被列入御藏目录《石渠宝笈初编》。更有趣的是,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来山东巡狩至济南后,目睹鹊华秀色,想起此画,遂派人快马回京,从御府中取来画卷,按图索骥,与现实场景进行比对,发现赵氏在画上题跋中所谓华不注“其东侧为鹊山也”弄反了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专家学者对《鹊华秋色图》的作者身份提出异议,主要观点认为此画及题款系元末画家、赵孟頫的入室弟子俞和,或明弘治年间画家詹僖等人的伪作,也有人从笔墨技法考据此画非赵氏所作。而以书画鉴赏家高居翰、李铸晋为代表,对《鹊华秋色图》的真实性坚信不疑。
李铸晋在其专著《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中充分阐述并得出结论:“从画外证据方面,我们可以很完整地追溯到这幅画迹自赵孟頫题识,一直到今日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间的历史。《鹊华秋色图》所享的声誉显而易见,很少中国画迹像它一样有完整的记录可考——就年代次序来说,其历史也颇合理,并无严重的出入。至于纸质、织锦、印章、题跋和装裱等证据,亦很可信,绝无瑕疵。凡此种种因素,从中国传统的鉴赏学着眼,都证实了这幅画是赵孟頫的真迹。”
鹊、华二山一直矗立在那里,春去秋来,亘古不变。一幅画、一个人,带给一座城市的佳话,也会一直传续。
(作者为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文化旅游学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